•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活動 > 上海國際文學周

    借鏡觀看:青年翻譯家上海沙龍

    2014年08月19日09:14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創聯室 點擊:

    8月18日下午2點,上海國際文學周系列活動“借鏡觀看:青年翻譯家上海沙龍”在思南文學之家如期舉行。到場嘉賓有曹元勇、袁筱一、黃旻寧、馮濤、于是、btr、周嘉寧,幾位著名的青年翻譯家和現場讀者分享了他們的翻譯經歷與文學體驗。

    主持人曹元勇不禁感嘆:“我已不是青年,而今天坐在這里感覺自己又年輕了。”他首先發問,“因為我們確實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還在做翻譯,做文學翻譯?而且我們幾位也都知道,現在文學翻譯的稿酬是很低的,這樣的條件下為什么還要做文學翻譯?”

    著名翻譯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筱一答道:“首先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我們為什么要翻譯?大概所有的做文學翻譯的人只有一個愿意,那就是因為喜歡,因為翻譯是一件和語言有相關的事情,語言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我同時也想強調的一件事情是,就是翻譯他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作品不朽,不是為了自己的翻譯作品不朽,這可能和作品有差別。翻譯不是唯一的答案,翻譯最偉大的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進行了語言的探索,這個過程要遠遠大于結果,因為著落在語言的形式以后,我想文字以這樣的方式固定下來就毫無價值。如果它還有不斷的引起新的翻譯,或者是人家能夠做一些別的角度的探索,那才是有價值的。

    曹元勇總結為“文學有時很有魔力,讓人深陷其中”。

    btr則說道:“我是只是喜歡文學本身。之所以為什么覺得需要翻譯?我想只有一個理由,就是翻譯對自己的寫作有好處,這是非常自私的理由。我想是基于一種對現有的語言不滿,就是對于一種語言所謂的和諧性的過分要求,但是翻譯并不是這樣的,翻譯可以讓我們掌握一些新的語言。”btr以臺灣作家夏雨的作品《粉紅色的噪音》為例,說明翻譯為來的語言提供了一些噪音,而這些噪音是粉色的,是迷人的。

    面對關于中國翻譯獎項很少的問題,袁筱一說道:“對我而言獎項一直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至于大家說翻譯的質量差,因為現在翻譯的人很多,翻譯的門檻也很低,當然門檻低是一件好事。其實作為一個寫作的是作為從事翻譯的也好,我覺得如果你是真的,就是喜歡這個事情,做這個事情得獎或者是不得獎跟你做這個事情沒有關系。”

    黃旻寧補充道:“我堅決否認翻譯質量在每況愈下,首先要知道不存在沒有硬傷的譯作,其次是在當代翻譯的人越來越多,翻譯門檻越來越低,質量差的作品被顯露出來的幾率也更高。

    提及翻譯的質量,馮濤認為翻譯沒有標準答案,“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直譯、意譯哪個更好沒有界定,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它的風格,文雅也好,粗俗也好,翻譯要做到把握原著的節奏,對得起原著,也對得起讀者。

    到了讀者提問環節,有讀者提問:“現在文化的輸出和輸入是什么狀況,在現在的環境當中。這種翻譯的角色對于我們國家的文化,能不能成為一種社會的主流,能不能起到一定的責任?謝謝。

    袁筱一回答道:“我認為輸出和輸入這兩個概念首先不太好,我本人是不贊同的所謂輸出和輸入,我們現在特別強調文化的輸出。其實文化的交流是他本身的屬性,即使你不要有什么大力的推動輸出或者什么,他只是處在不同階段而已。翻譯是一直存在的,他一直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因為文化有這個特性,要不然文化自己就會死掉的。他處在哪一個階段是他自然的過程,當然會有社會的、經濟的因素會產生影響,當然這些影響是沒有辦法硬拿過來,這是肯定的。所以說我本身不太贊同。當然你也問到翻譯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就不用說了,我們今天坐在這里,要是覺得翻譯不重要,那么我們真的是沒有必要坐在這了。現在在閱讀的構成當中,哪有說閱讀是百分之百自己的文化,其實都是交流后的,哪怕是傳統的東西都是交流后的結果。

    在嘉賓與現場讀者的熱烈交流中,此次活動也逐漸走進尾聲,短短兩個小時中,嘉賓們精彩的發言讓我們看見翻譯界的現狀,也感受到譯者們的愛與堅持。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