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活動 > 上海國際文學周

    文學時間開啟 譯家作家對話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

    2014年08月15日16:3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譯家作家對話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

    一年一度,文學時間開啟

    昨天傍晚5時許,從下午2點開始的2014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文學與翻譯:在另一種語言中”,在美國桂冠詩人、翻譯家羅伯特·哈斯的總結發言后落下帷幕,會場前排作家、翻譯家嘉賓就座處迅速被聽眾包圍,一本本筆記本伴隨著熱切的目光伸向前——這是申城一年一度“文學時間”開啟的信號。自2011年首屆上海國際文學周與上海書展同期舉辦以來,“文學”已成為上海夏季的一道動人風景線。

    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嘉賓陣容星光熠熠,到訪作家層次為歷屆最高,24位嘉賓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維·蘇·奈保爾,他是上海國際文學周四屆以來邀請到的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昨天下午的主論壇就由奈保爾開啟,坐輪椅進出的老作家盡管言語不多,但在短短10分鐘內金句迭出。他首先“懇求”上海讀者“寬恕”他的無知,“到上海時間不久,難以作出全面的評價”。談及論壇主題“翻譯”,奈保爾說,作為讀者,他也是通過翻譯而來的文字想象原作的內涵和魅力,所以無論作家還是讀者,都相當仰賴譯者的工作。他將文學與音樂并舉,“音樂有節奏和韻律,文學亦然,一位譯者假若能夠掌握原作的節奏,那么譯者就是這位作家的聲音。”見臺下聽眾還在引頸期待,奈保爾道:“你們是不是還沒聽夠我的聲音,希望我多說幾句?”臺下一片笑聲后響起熱烈掌聲。

    包括奈保爾在內,參與主論壇的嘉賓來自多個不同國家,英語、法語、德語、中文在會場交錯。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茲·彼得使用德語,為確定臺下聽眾能從同聲傳譯機中聽懂他的話,彼得邀請全場一起用統一音節回應他,成為有趣插曲。

    盡管語言不通,但各國作家、翻譯家嘉賓的交鋒不乏火花。翻譯過《小王子》等法語作品的翻譯家馬振騁將譯本優劣比作美女、丑女,彼得插話:“假如原作本身就是個‘丑女’,譯者怎么辦?”馬振騁答,文學之美丑與生活之美丑不同,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丑”也許正是其魅力所在。彼得追問:“如果原作真的很差呢?”馬振騁答:“譯者也有選擇的權利,不好的作品就不翻譯介紹了。”臺下笑而鼓掌。彼得不放棄:“我的意思其實是原作中可能有一些錯誤,譯者在翻譯時是選擇改還是不改?”馬振騁答:“誰可以判定這真是‘錯誤’呢?”彼得終于笑道:“你贏了。”這位著書30余種、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的匈牙利作家強調,作家不該為了翻譯的便捷性而改變寫作風格,“我寫書時不可能考慮中國讀者,也不會考慮法國讀者,需要考慮中文讀者的只有中文譯者。對作家來說,有意去寫容易翻譯的作品是對職業的背叛,我鄙視這樣的作家。”羅伯特·哈斯則認為,翻譯在忠實與創造性中存在一種張力,“文學翻譯就是抓住天才家們的思維。好的翻譯是對語言的刷新,對陳詞濫調的刷新。”

    在羅伯特·哈斯看來,美國雖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大多數人都說英文,“這個國家只有一種語言、一種聲音,通過翻譯來傾聽其他聲音對于改變無知非常重要。”旅美作家黃運新說,一個偉大的文學時代總是與偉大的翻譯時代相伴或緊隨其后。中國臺灣詩人陳黎提出,在手機、互聯網、翻譯引擎盛行之時,這個熱絡的翻譯時代是否正在為偉大的文學時代做鋪墊?哈斯回應,或許到了打破巴別塔的時候了,翻譯家的任務是重構一門語言,讓人類能夠分享彼此的經驗,偉大的文學時代就會露出曙光。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