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活動 > 上海國際文學周

    V.S.奈保爾新書《大河灣》中文版首發式活動紀錄

    2014年08月12日15:07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創聯室 點擊:

    2014上海國際文學周嘉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V.S.奈保爾先生于8月11日下午兩點出席了在思南文學之家召開的《大河灣》中文版首發式活動。

    V.S.奈保爾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家庭。1948年畢業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學校。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畢業后為自由撰稿人,為BBC做”西印度之聲”廣播員并為《新政治家》雜志做書評。1955年在英國結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廣泛游歷。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大河灣》中文版首發式活動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活動環節包括了作品朗讀,嘉賓對答,媒體提問以及新書簽名環節。在首發式活動現場,奈保爾的妻子首先發言,她替奈保爾感謝了2014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辦方的邀請,并坦言丈夫和自己都很高興來到中國。她表示“這是我的丈夫和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們為我們看到的東西感到非常的驚奇,非常的驚訝,也非常的驚喜。來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到了家一樣,我們認為這是東方的一種禮貌,一種歡迎的禮節,希望這次的訪問能夠讓我們有下一次的機會再來中國。

    在第一個環節作品朗讀時,奈保爾做了簡短的介紹發言。他說“非常高興來到中國,也非常高興你們能歡迎我們,希望能在大家閱讀《大河灣》最后一頁之前,我愿意就《大河灣》這本書跟大家說一些話。這部作品的結尾是以一個在剛果河往下游的一趟旅行為結尾的,現在你們將聽到它”。作品朗誦環節持續了大約5分鐘,參與首發式的嘉賓與媒體有幸聆聽了來期當代文學巨匠的文學之聲。

    活動隨后進行到了第二個環節,嘉賓止庵和吳正與奈保爾及其妻子做了互動與對答。

    止庵:我現在想請教奈保爾先生一個問題,就是您在《大河灣》里面塑造了一個學者,是總統的一個導師叫雷蒙德,而這個書中的“我”就是薩林姆讀雷蒙德一些論文的時候大吃一驚,他說簡直就是政府告示和報紙摘抄的拼湊,他說我希望雷蒙德能夠深入報道社論的背后和了解事實的真相,他說雷蒙德似乎從來沒有去過他寫到的任何地方,也沒有和任何人交談。我的問題就是,是不是在雷蒙德這種做法的對立面實際上存在著一種真正的行之有效的研究和觀察方法?就像您之前和之后寫的關于印度、關于伊斯蘭世界、關于美洲和非洲眾多作品所采用的那個方法。而《大河灣》這本書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賴于您這種幾乎為您獨自所掌握的方法?

    納迪拉?奈保爾:我現在代奈保爾先生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跟他一起共同生活了20年,我知道他在心里想了一些什么,所以我覺得我能夠替他回答。

    這正是因為奈保爾先生的觀察方式,讓他的寫作這么精彩。比如他們在烏干達寫作《非洲的假面具》之時,有很多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接待了他們,他們對奈保爾先生說,請一定要寫我們,你的寫作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而您20多年前在寫作《大河灣》的時候,您在書里寫的東西,正是這20年我們這個世界所發生的東西,您簡直就是一位寓言家。當時奈保爾先生說我并不是寓言家,我只是一個觀察家。

    同時,正是在《大河灣》里面塑造的雷蒙德,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他竟然寫了大量的作品,但是實際上全部都是垃圾。

    吳正:下面我想問奈保爾夫人一個問題。您作為《大河灣》的讀者,您對書中哪部分印象最深?

    納迪拉.奈保爾:我非常喜歡《大河灣》,而且《大河灣》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就出生在非洲,我在那兒長大。但是在我長大的這個過程中,我實際上并沒有看見真正的非洲人,那些在非洲離散的人他們定居在那里。

    比如我有一個侄子,就非常像《大河灣》這本小說的主人公一樣,生活非常不穩定,比如說小時候有一次我聽見我們的非洲仆人他們整個晚上都在外面敲鼓,他們當時為什么要敲鼓,為什么第二天眼睛紅紅的,我不知道。但是我通過閱讀《大河灣》,我就感覺到這本書和我非常貼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給了我痛苦的感覺,因為現在這個現實還是這樣,我們依然有這個總統在這里,我們可能隨時會死于非命。在非洲的很多地方,在津巴布韋,現在在非洲的外來人他們分布在那里,但是他們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著。比如我可以說斯瓦西里語,但是我并不覺得我是一個非洲人或一個印度人,這是在身份認同上的問題,會給人帶來痛苦,從這點上出發我覺得《大河灣》非常重要。

    嘉賓對答環節過后,進入到了媒體提問環節,奈保爾對大部分問題做了簡短而富有思考的回答。

    提問: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庫切先生來到中國,和莫言先生當時有一個對話,他們有一個爭論,莫言認為諾獎只是談文學,文學是唯一標準,但是庫切認為里面包含了很多政治元素,我想聽一下奈保爾先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奈保爾:我并不覺得諾貝爾文學獎和政治有這么大的關系,雖然經常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某些原因才給某些特定的人,我并不覺得這樣。

    提問:奈保爾先生寫了這么多杰出的作品,他現在已經過了80歲,在人生或者寫作上還有什么遺憾,如果有的話是什么,可以說一說嗎?

    奈保爾:有一個遺憾,就是人生苦短,我認為一個人一共要有三個人生,一個用來學習,一個用來享受,還有一個需要用來思考。

    媒體提問環節結束后,奈保爾為新書《大河灣》中文版一一簽名。82歲的奈保爾先生精神狀態良好并表示很高興來到中國上海與大家見面,他將出席于8月12日下午舉行的“文學與翻譯:在另一種語言中”的主論壇活動。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