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項靜:人惟求舊,器惟求新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網   主持人:郜元寶

    青年評論家項靜:

    評論家項靜

    我比較關注一個微博,原來名字叫做右邊,現在改名為記載人生,這個微博一直發的文章和寫作方式,很容易把我的經驗投射進去,讓我似乎找到一種理想中文學的方式。

    回到我的稿子,人唯求舊,器唯求新,這句話怎么講都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但是唯求舊指一種恒定的東西,而器唯求新指一種變化的東西。它在任何時代,這句話都是正確的,但是對于青年作家來說,這個氣好像不能夠單純的理解為一種氣的東西。因為網絡、新媒體對青年來說不是純粹氣的東西,因為從現在這個社會觀察沒有哪個時代的青年像今天這樣與網絡新媒體關系如此親密。對這一代人來說網絡是我們生活非常的部分,我們的成長跟中國網絡社會發展不是同步的,而我們寫作的成熟期也是大家這個年紀,又與自媒體到來完全契合。網絡對于其他作家來說可能是一種傳播工具,但是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我覺得它是一種群體精神的棲息地,是形成一種文學創作和閱讀的共同體,而且這個空間的存在使得青年文學獲得一些新的氣象。

    評論家項靜

    我覺得以前文學其實把它作為非常鄭重的東西,但是這個網絡和新媒體的到來使文學變成一種會轉化為非常樸素的生活方式,轉化成文學的一種生活世界。另外它還對文學形式產生一定影響,因為我最近比較關注豆瓣、微信發表的小說散文,我覺得與傳統散文和小說相比還是呈現出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單就他們的文體來說,已經變得非常模糊,我們發現他們的寫作既有虛構東西,又有非虛構的東西,很難拿一個小說、散文、或者理論東西界定它。我簡單地說一下,當然我這個結論下的比較不嚴謹,我會覺得50、或者60后的作家全能型作家比較多,散文、小說、理論他們都能夠操作得來,而且操作得水平非常高。但是我會發現,70后的小說家,70后這一代,我覺得純粹的小說家比較多,當然也有個別的人寫散文和理論。而80后,我通過有限的視野發現80后作家也出現文體模糊的界限,他們也有小說、也寫散文,不會有文體之間的隔閡。

    前面就是變化的部分,出現了一些新的東西,器唯求新的部分。但是我還是認為人為求救,剛才薛老師說他的讀者有很少的部分,相對于血紅那樣有很多粉絲的人來說有焦慮感。但是在所有新媒體上,我們都是可以找到傳統的,并不是說完全是新的。人的喜怒哀樂還是差不多的,不可能有太大的差異,從人心恒定來講不必要那么焦慮,無論什么樣的作家,我們的感知還是有共通部分的。比如我們一直很焦慮傳統雜志發行量比較小,讀者會變得越來越少,也有一種說法它一直下降,已經降無可降,剩下部分就是比較恒定的讀者了,但是我們又發現新媒體即使是新的,但是從它的作者上看,我發現呈現出一種大部分都是從傳統媒體轉移過來的現象,因為新媒體的出現確實出來了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作者,他們出來了,但是從傳統媒體過來的作家還是占絕大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沒有必要很擔心新的媒體對我們傳統媒體的刺激,無論什么情況下內容總歸還是為王的。

    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提綱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09802號-1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