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傅小平:談一談關于專欄寫作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網   主持人:郜元寶

    青年評論家傅小平:

    評論家傅小平

    應該說從報刊、雜志的發行開始,就應該有專欄寫作,新媒體、微博、微信出現以后,可能對專欄寫作有不少影響。但是目前我看到主要還是呈現在紙媒上,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擴大影響,假如這是優質專欄可能以那樣的方式出版。以后可能會出現直接上升到網上,不需要通過編輯加工,直接呈現內容專欄寫作的方式。現在都說文學邊緣要化,我感覺專欄寫作大概是一個例外,還是很紅火的,我想它可能是比較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首先就是它打破了體系的框架,舉例而言,我們毛林(音)老師寫了很多很有影響力的專欄文章,我想他肯定也能做好學術,但是假如他做學術,可能一些想法不得不放棄,這些想法在專欄寫作里面可以有很好的呈現。專欄寫作也沒有很大的篇幅,但是相比微信而言,有更多的篇幅內容對一些隨意化的思考做一些有效的整合。因為專欄寫作一般有周期性,他就是有一種內在的規律,它可能讓寫作圍繞某一個話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當然現在就是消費時代,讀者就是上帝,很多專欄寫作都在娛樂地迎合讀者,這種娛樂化、市場化隨性寫作也可以讓專欄寫作者放棄自己的思考。尤其專欄,新媒體發展以后不需要編輯直接上傳到網上,也可能讓專欄寫作更加隨意化。

    評論家傅小平

    我們擔心以后專欄是不是就會走向劣質,我覺得那種擔憂是多余的,假如說專欄一味的娛樂化又怎樣和微博、微信段子去競爭呢?我以前采訪過毛林老師,他說假如說那些專欄寫作的作家,只能搶點眼球娛樂讀者的話,早就被清場了。寫專欄文章絕對不是搶點眼球那么簡單,如果只是停留在娛樂化上,我想新媒體時代讀者有了更多渠道接觸資訊,這樣對專欄寫作提出更高要求。這個要求體現在哪里?就是專欄寫作人的市場訴求和思想之間找到很恰當的平衡點。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專欄,有關注日常生活的,有飲食的,也有宏大敘事的,但是我的情況比較特殊,就是我在這幾年可能給一些報刊、雜志組織一些話題,寫寫一些抒情的,那個不是嚴格意義的專欄寫作。但是這個經歷給我一個感受,如果帶著一個強烈的問題意識寫專欄,會不會給讀者更多的思考。就我個人的閱讀趣味講,我還是傾向于能夠給我帶來啟示的專欄,當然這個啟示不局限于某一類,優秀的專欄作者在任何層面上都可以給讀者傳達自己的思考。現在,我是比較喜歡看時評類的專欄,前一段時間看了臺灣作家楊照的一本書,叫《故事照亮未來》,這是楊照為臺灣《新聞周刊》寫的專欄的解析。在這本書里面楊照就用部署體現思考,然后寫了一個序言,說楊照的故事倫理,他講了一個觀點,這本書是當時是部署包含了一切,也就是楊照找到了一個故事和寓意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另外劉宇在專欄的寫作,他的民族細節,觀念的趣味,都是專欄文章的解集,他娓娓道來的是日常生活,但是講述了政治哲學上的大道理。我們現在也有包括余華給海外的《紐約時報》寫專欄,王彬彬他們也是寫一些專欄作品,國外其實好多大作家同時又是非常優秀的專欄作家,像薩拉瑪戈、艾科。特別提一提英國思想家以賽亞·柏林的寫作,他不是寫專欄,但是他的寫作方式會給專欄作家帶來一定啟發,特別關注現實生活的思想家,他的思考和寫作方式實際和專欄寫作相適。因為我覺得優秀的專欄寫作者都需要時刻保持心靈的敏感度,需要和現實保持一定的聯系,不是被寫作的慣性推動,寫一些和思想沒有關系的文章。柏林沒有寫什么鴻篇巨制,他的很多書都是各種各樣的講話稿的剪結集,我們可以置疑他的思想原創性,但是我覺得這種置疑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重要的貢獻在于不像那些體系性的思想家、哲學家那樣,要構筑一個自己獨特的全新的世界,而是以系列片斷式的思考,持續對一些已有觀點進行反思,發展出一種觀念的觀念。

    在我看來專欄寫作也是這樣,只有那種對生活的現象、觀念進行反思、思考的專欄寫作才稱得上是一種真正有效的寫作。而我們新媒體時代各種觀念現象層出不窮,而且很多各種繁雜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那么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時代的觀察者加以辨別,告知真相,這個意義來講專欄寫作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提綱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09802號-1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