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哥舒意:城市與寫作更像是一種天然的選擇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網   主持人:楊揚

    青年作家哥舒意:

    城市與寫作,我覺得更像是一種天然的選擇,因為我身在城市,在上海生活,寫小說時候一定會帶著這種氣息,它是天然的東西,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我拿自己打個比方,我在上海出生,從一歲到九歲都在上海。從九歲到十八歲我到外地生活,一個二三線的小城市,一個被稱為華東民工之源的地方。但他仍然是城市。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是分開和割裂的,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我父母的小城市,我呆在這兩個地方都會有時空錯亂感。感覺哪里都不是我的故鄉。直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沒有故鄉,我只是在這兩個地方生活過。

    后來我認識了一個新疆伊犁來的朋友,他有明確的家園意識,他覺得伊犁就是他的童年、他的故鄉,他以后會寫一本關于童年、青春和故鄉的長篇小說,也許是《天使望故鄉》那樣的,我很羨慕他。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在尋找歸宿感。我喜歡上了讀書,大多數是外國小說,因為我從這些書里感受到了相同的氣息。中學時我就讀了一批法國小說,有趣的是巴爾扎克、雨果筆下的巴黎,一度讓我想起上海,他們所說的外省,就好像是我父母的小城市。也不只是法國小說,我在村上春樹的小說里,在菲利普?羅斯的小說里,在博爾赫斯的書里,在波拉尼奧的《2666》里,甚至是斯蒂芬金的犯罪小說里,都讀到了相同的氣息。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是具有城市氣息的魔法故事,王爾德童話是有城市感的悲劇美學,王朔是進化版的二三線城市故事,因為北京實際上就是氣派大一圈的北方城市。而我喜歡的國內作家,寫的是標準的小城青春。

    下一代的作家也許只能在城市里寫小說。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從自己的故鄉移居到了新城市。就像我身邊的朋友,他們的孩子離開了家鄉,從小在上海生活,遠方的故鄉對他們來說是個抽象的名詞,和遠方的姑娘一樣抽象。他們提到一座城市,不會說這座城市是故鄉,而只會說,我出生在那里,我在那里生活過一段時間。我喜歡那里,就跟喜歡其他城市一樣。

    我自己是在寫作里找到歸宿的,小說就是我的精神家園。如果我從小沒有感受到它,如果它不存在,那我就創造一個。所以小說是我的歸宿,是我的故鄉和我的家園。不管我寫什么,寫青春成長小說、寫類型小說、寫童話等,將來人們在提到我的時候,應該會提到我在上海生活。

    我想,在以后的小說寫作里,故鄉作為精神家園越來越成為一個難以理解的命題。就像一個孤獨的游客,走出地鐵,站在水泥叢林的十字街頭,他回頭能夠看見的,只是一段又一段的漂泊。他不在這里,但也沒有了回去的路。所以,他只能生活在回憶里,關于一座城市的回憶,關于自己生活的回憶。

    二三線的小城鎮已經不存在了,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已經不存在了,童年和青春都不存在了,它們變成了什么?變成了需要回憶而存在的東西,變成了我們這些人寫的小說。

    謝謝!

    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提綱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09802號-1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