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王若虛:
各位老師、各位嘉賓大家好。
各位老師、各位嘉賓大家好。我今天發言主要講的是,關于城市寫作的一些個人理解,和以后寫作的方向。
我理解,城市的寫作重點應該是在城市當中的人,因為上海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和人的差異其實是非常大的,包括一個人的個別差異,階層差異,群體差異等。在不同群體階層當中,經常有各種各樣的機會會產生一種微妙的關系。在這種微妙關系里面就可以感覺到城市當中的生活價值與生活意義。
其實我從三年前一直構思一部小說,這個小說是有一個故事背景原型的:在上海一所學校里面,原是公辦的初中,接收的是本地小孩,后來一所外來的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因為教育政策原因關掉了,原來這所學校的學生就去了公立學校。校方為了方便他們的管理,把學校的區域一分為二,東面是原來公立學校的學生,西面是原來外來務工子弟學校的學生。這個學校在很多制度上基本上隔離開來,相對隔離。比如進出學校的校門不一樣,作息時間可能因為客觀條件也錯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一種微妙的格局,或者一種割裂。這個新聞出來以后校方也對此進行回應,因為的確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進行調整。他們也出來回應說,學校參加的活動是兩邊學生一起參加的。但是記者專門到校門口采訪學校里面學生和家長,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講,雖然有些公開的活動大家會參加,但大家平時在私底下是沒有任何來往的,并且有的學生反映老師會告誡他們,兩邊不要互傳,所以在籃球場上,兩邊學生是不能在一起打籃球的。這個現象很特殊,但是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非常想探索這里面的關系,因為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群體,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它最后是從一種對比當中走向一種融合,還是會繼續相對緊張的格局關系。這是從我個人結合自身出發的想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