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禮贊這座人民城市的“硬核力量”,他用一線寫作全景式記錄上海戰疫全過程

    2020年09月16日14:36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只求已任,不求榮譽,是一個作家對一座城市、對自己的生活、對文學的一種態度。作家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去完成和書寫人民城市的特殊表情。”寫完并出版了《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等抗疫作品,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沒有停下手中的筆。9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作協舉辦的“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抗疫作品研討會”上,這位報告文學老兵透露,他正在寫新作《城市獵毒者》,從科學人文的角度追索人類遇到的病毒與醫療話題。

    今年初,何建明因疫情意外被留在上海,200多天里,他親身經歷上海戰疫全過程,對這座“人民城市”有了深厚情感和創作自覺。從不同視角切入的《上海表情》《第一時間》,用文學的方式對上海城市精神和上海抗疫方案做了全景式展現,分別由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文匯報記者獲悉,《第一時間》已輸出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吉爾吉斯斯坦語、哈薩克斯坦語等四個語種,法、英語種在洽談中;《上海表情》推出了俄語版,日語、哈薩克斯坦語等版本正在翻譯。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評論家何向陽評價,何建明展現了上海這座2400多萬人口、開放度最高、疫情之下格外引人注目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抗疫故事,具有極強的現場感,定格了一位位普通醫生、社區志愿者、機場工作人員的忙碌身影,“上海為什么能”的答案就藏在這兩本書里。“這其中有信仰與團結的力量,更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人民,不是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立體豐富的形象。”

    上海為什么是上海?上海為什么能?答案藏在書中

    為了采寫《第一時間》,何建明結合一線采訪和重要資料,多次奔赴上海古北社區、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浦東機場、援外物資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線,書寫謳歌一批共產黨人和基層干部群眾“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新時代“硬核力量”。

    “縱觀整個大疫,再看上海,哪怕以一個‘外人’目光和內心全部感受而論,不得不說大上海的的確確有比其他大城市更顯耀眼的風采,那種大氣、精致、細膩、寬宏、無私的品質,全都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何建明《上海表情》記錄下疫情期間生活在滬的日常點滴,業內評價,這也是抗疫過程里中國表情的聚焦,它對世人重新認識上海和中國具有特別意義。

    《上海表情》分27章,恰如27個或鏗鏘有力,或婉約雅致的樂章,串聯起了作家何建明“被留”百余天的心路歷程。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介紹,作品中,既有政府層面的管理運轉智慧的展現,又有普通個體對待疫情的心理承受過程和感人故事,還有對上海抗疫歷史的梳理和對“非典”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回顧總結。

    “寫到悲情,我的眼眶常常盈滿了淚;寫到趣事,我也會開懷大笑;寫到溫暖,我會肅然致敬大上海……上海表情,既是這座偉大城市和2400多萬人民的疫中表情,同樣也是我在其中的一些悲喜之情。它是真實的,有時是悲愴的,更多的是痛苦與感動交織的復雜情感。把它寫出來,權當我對這座城市的一份禮贊與感恩。也希望它是對其他城市的一份禮物,因為上海確實有不少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何建明感慨,從上海的表情中,我們能夠了解“上海為什么是上海”“上海為什么能”的基本道理。”

    近幾年,何建明一口氣書寫多部與上海息息相關的“城市傳記”——既有全景展現浦東開發成就的《浦東史詩》,也有紀念建黨100周年的《革命者》等。“文學是社會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先導與光芒,作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起到引領表率的作用。對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偉大成就,作家絕不能視而不見,要與國家和時代發展同步。”在何建明看來,書寫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必須跳出“風花雪月”“弄堂閣樓”的舊模式,把精力和著力點放在波瀾壯闊、日新月異的當下現實,他慶幸整個大疫時間里都被一個偉大的城市所庇護著。“什么樣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就有什么樣的城市。對做得好、又為人民創造幸福、安寧和美麗城市的,理當禮贊。”

    重大題材重要節點,呼喚報告文學輕騎兵全情投入

    “紀實文學創作,正逐漸成為上海作協組織重大主題創作、推動上海文學創作全面繁榮的重要方面,當下上海文學應該有大作為、大發展。”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認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文壇涌現一批體現上海城市精神并撫慰人心、鼓舞士氣的作品,《上海表情》《第一時間》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何建明注重挖掘一手資料、記錄真實見聞,高站位對疫情中的上海做法進行了深入梳理提煉,細微之處充滿人性的悲憫和溫暖。

    “200多天的疫情滯留沒有讓作家手中的筆有任何停歇,反而讓他握緊了筆、加大了力道、提升了速度,這種迎難而上的寫作精神讓人敬佩。寫好作品就要對書寫的對象充滿感情,更要有強大的行動力。從市民的角度來讀《上海表情》《第一時間》更有感觸。疫情發生至今,城市的每個人都是親歷者、見證者,兩本抗疫作品自帶溫度,暖了上海人民的心。”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認為,作品之所以得到讀者共鳴,是因為作家對市民心境變化作出了漸進式呈現,最終升華為對抗疫英雄的致敬,字里行間如同一個個悠揚美好的音符組成的音律,躍動心間。

    “作家的筆下要有敏銳堅定的文學擔當和努力書寫社會問題的責任感。每當國家有大事,總有何建明的身影。他永遠在路上,一直在奔跑。”《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以《上海表情》為例談到,從這個文本中能看出作家探索報告文學寫作新的出路,寫的是上海的表情,又何嘗不是當時武漢和整個中國的表情,“雖寫抗疫,從中可見上海何以騰飛、何以走在前列的原因。”

    更多的創作者正奔走在路上。何向陽談到,中國作協一直鼓勵聚焦重大現實題材的文學創作。為生動記錄社會各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中國作協特別增設“抗擊疫情”主題專項扶持,號召鼓勵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創作反映中國抗疫的精品力作。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