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在臨港新片區,他們討論城市的詩意棲居

    2020年07月20日10:52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詩歌的社會性寫作十分重要,面對重大的社會事件和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問題,詩人無法選擇沉默。就如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一樣,每個詩人所呈現的現實與時代也是不盡相同的。詩人選擇何種方式來表達個人經驗,同時又讓這種個人經驗蘊含更普遍的生命意義,這是詩人最具個人性也最復雜和隱秘的一種創造。”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說。

    7月17日,第四屆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在上海臨港國際藝術園以線上線下互動呼應的方式展開,當代詩人、評論家、翻譯家、詩學專家王家銘、葉匡政、伊沙、祁國、許德民、孫新堂、嚴力、余旸、沈浩波、陸漁、舒沖等各抒己見。

    2017年起,“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已舉辦三屆,從“紀念新詩百年”之際探討“中國當代詩歌的現狀、出路和問題”,到第二屆以“都市文化語境中的詩性書寫”探討現代詩歌在精神內涵和藝術形式上與大都市的關系,第三屆闡發中國詩歌的現代化之路,圍繞對中國詩歌現代化進程的回顧與梳理,展開對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的展望。今年研討會則以“斷裂與轉折”為題,創新性地研討當代詩歌中的“當代性”。

    “當代性”不僅是時間性問題,也是對詩歌創作重要的理論問題。“‘當代’一詞表明的時間概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包含了當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感與時間意識。”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研究員認為,中國文學、中國詩歌創作從古至今一向強調“現實性”和“現實感”,在今天的中國文學創作實踐中,強調“當代性”無疑具有更積極的意義,強調“當代性”就是要以更真實的態度,以面對現實的勇氣去揭示中華民族的當代境遇。

    詩人嚴力提出,當代性有兩個層面,詩人價值觀的當代性和作品的當代性。作為個人,只能盡可能在信息準確度上更多考證,并給予信息一定時間的沉淀,“當代性經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說”。“真正的詩人應是時代最前沿的精神探索者。語言即思想、思維、文化、精神,詩人則是語言之王。詩人應通過喚醒、解放腐舊、壟斷的語言,完成與當代并行、面向未來的詩意啟蒙。”詩人祁國說。當代詩歌并不限于文字和語言等純粹單一形式上的陳述,表情達意的載體和途徑日益多元多維。詩人、編劇舒沖以“當代詩歌、音樂與電影的相互觀照”為題談到,當代詩歌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共享共融,具有無限可能性。

    疫情之下,人類更需要詩情。詩人、文化學者葉匡政在“被疫情改變的當代性”的發言中談到,當下發生的一切,是人類的一次極限體驗,也是每個詩人的極限體驗。詩人沈浩波認為,詩歌的當下性或有一點可以形成共識: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使詩人的創作獲得新意,只有具備新意的詩歌才有可能具備當下性。這是對當代性最簡單的理解——與過去不同。

    海德格爾曾說:“詩人的天職是返鄉。”詩人的天職是通過在語言中的冒險,達到在“完滿的自然”中的安居。擔任此次研討會總策劃的詩人、策展人瑞簫認為,“詩人何為”是對技術制造和人為意圖的反思,其探討的根本問題就是詩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問題在詩歌的當代性研究中不可忽視的。疫情以來,這也是詩人、詩學理論專家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詩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詩意存在。當代詩歌不僅要努力應對錯綜復雜的當代社會現實,也要深刻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研討會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合主辦。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