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側耳:好的詩歌要經得起聲音的檢驗

    2020年06月05日15:40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10月12日下午,側耳團隊的七位主播印海蓉、王幸、雷小雪、徐惟杰、葉子龍、邢航、施琰攜新編詩集《冬天的樹和春天的樹》來到第320期思南讀書會現場,和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及青年評論家、詩人張定浩一起探討詩歌藝術的有聲表達,在文字和聲音的雙重維度中感受經典之美。

    現代詩的音樂性

    從左至右為施琰、印海蓉、張新穎

    印海蓉

    張新穎在《冬天的樹和春天的樹》的序言中提到:“詩的物質材料是語言,聲音是語言的一種屬性,所以一定是詩的一種屬性,而且與意義密不可分。”他表示大多數人對現代詩的音樂性有所誤解,甚至進一步導致了對詩的聲音的漠視。古典詩歌尚可以在一些固定的套路中填詞,而現代詩歌則缺乏這樣的聲音形式,需要依靠字詞、換行分段來自主完成對韻律和節奏的追求。

    “現代詩的音樂性是不斷生成的音樂性。這個音樂性比較復雜,因為它沒有套路,所以需要我們用更大的耐心來尋找。”他認為側耳團隊主動去發掘現代漢語的聲音表達,把詩歌的音樂性變得更豐富復雜。

    張新穎

    談及聲音對詩歌的重要性,張新穎強調,語言本身就是有聲音的,因此詩歌要有聲音這一檢驗標準。對于聲音對詩歌的表達作用,施琰表示:“就像烹飪海鮮,如果這條魚足夠新鮮,只要清蒸一下,不需要加什么佐料就是一道人間美味。但是如果它的質地差,不太新鮮了,我們就要加醬油、加大料。”

    施琰

    在詩歌中重新面對自己

    從左至右為施琰、雷小雪、徐惟杰

    從左至右為施琰、王幸、張定浩

    作為本書的文學顧問,張定浩談到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詩歌能夠打碎你本身的成分。每個人都是在習慣當中生活,詩歌或者文學把你這個習慣打碎,讓你重新面對新的自己。”

    張定浩

    在與詩歌一起前行的三年內,側耳團隊的主播不僅在體悟詩歌,也在認識自己。印海蓉表示,在讀詩的過程中要拋棄新聞主播的習慣,忽略對字音、重音、停頓、語氣等技術方面的細節,而要重視對詩歌整體的把握,她將之稱為“克制的表達”。

    王幸

    徐惟杰分享自己對詩歌的體悟通常需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它會在你心中慢慢增長,就像把一顆豆子扔到你心里,有可能發芽,有可能變成一個胖胖的黃豆,但不管怎么樣它是會變化的。”他將側耳形容為“安全的外遇”,可以借用別人家的陽臺欣賞風景,給自己的生活擴展了空間。

    徐惟杰

    施琰提到,新聞主播往往是需要不斷向外看,缺乏對自己的內觀,而側耳完成了一種人生內外的平衡。雷小雪認為側耳扮演了粘合劑的角色,讓自己和最純凈的東西貼合在一起。不僅跟自我更好地粘合,而且跟上海這座城市更好地粘合在一起。

    雷小雪

    “不熱鬧也不孤獨”

    從左至右為施琰、葉子龍、邢航

    回望初心,印海蓉表示側耳團隊的開始源于個體的表達和對詩歌的發掘。新聞主播作為聲音藝術工作者,希望在嚴肅認真的主播任務之外能夠通過讀詩來完成個人情感的感性表達。此外,成員們還希望可以用側耳的眼光去挖掘好的詩歌,“讓詩歌能夠完成它被看到、被讀到、被聽到的完整的生長過程”。

    葉子龍

    張定浩提到,讀詩也是一個創作,創作就是要做減法,要不停地對自我有嚴苛的要求,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側耳團隊也踐行著這一點。作為詩集主編,對產出作品有著極高要求的王幸被其他成員稱為“粉碎機”。

    她分享了自己在選擇詩歌時的幾個標準。首先詩歌要有共情性和代入感,使讀者可以看到自己。此外,遣詞造句要清澈、不流俗,讀之錯落有致,聽之既復雜又和諧。還有一類乍讀難以進入其中的詩歌,“這樣的詩有一種奇異的氣息去誘惑你、挑戰你。”

    邢航

    張新穎評價側耳團隊“不熱鬧,也不孤獨”。對此,施琰談到,側耳既有外在的表達,也有內在的解讀,并且始終和詩人們站在一起。王幸認為側耳朗讀的詩是善解人意的,“善解人意來自于謙遜和克制,來自于真誠和尊重。尊重文本,不干擾他人的聽覺,聽眾可以在聽到聲音的同時關注到文字,尋找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

    嘉賓為讀者簽名

     

    現場:王若虛

    撰稿:馬金戈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