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文學對談:跨文化與跨媒介的科幻

    2017年08月20日21:05 來源:上海國際文學周 作者:文字 / 江雪琪 攝影 點擊:

    8月18日晚上七點,英國小說家理查德·摩根與科幻作家陳楸帆、張冉、王侃瑜做客思南,圍繞跨文化與跨媒介的科幻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談。

    (從左到右依次為:王侃瑜 陳楸帆 張冉 理查德·摩根)

    理查德表示,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要想知道翻譯的成果如何,親自與當地的讀者溝通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他發現,許多科幻小說的翻譯者往往并非為了金錢,而是熱情所致,這也恰恰是科幻這個流派魅力所在。

    理查德認為,很多科幻作品的優勢是會寫到很多現代的東西,同時,它們的讀者善于理解作品的暗示。

    “如果要寫的是未來,作者一般不會花太多筆墨去解釋某個新的東西,因為這樣的解釋會顯得很奇怪。在科幻小說中,作者引入新的東西,需要與角色融合在一起,有熟悉的感覺。而相對于主流小說的讀者,科幻小說的讀者會更加習慣接受小小的線索,且更加擅長讀一個與自己不同文化的人的書。”理查德說道,“對于科幻小說,不要被新的、不熟悉的東西阻撓而放棄閱讀,要有耐心去理解,最終總會成功的。這在我看來也是科幻的優勢。”

    王侃瑜表示,作為科幻小說讀者,不僅是對小說的線索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有很強的包容能力。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拒絕接受創新,那么對于地球上不同的文化,他們采取的更是一種包容的態度。

    理查德表示,人類天生就是渴望故事的,他們希望得到意想不到的故事。他以挖礦為例,作家采集新的文化元素與故事就好像挖掘有意思的礦石展示給讀者。

    “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這方面,科幻作品也是位于前沿的,科幻讀者對于新東西的興趣更加濃厚,而讀者對于不同文化、種族的需求的趨勢已經發生了,并且不可逆轉。”

    張冉認為,許多人表示科幻作者一般具有較強的理科思維,并且大多數是工程師、電腦從業者等。但事實上,科幻小說并不強調作者的背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科幻小說的創作。同時,從近年雨果獎的得獎情況來看,這個趨勢已經有所好轉,得獎者也更加多元化。

    陳楸帆也表示,科幻文學是人類的文學,必然是多元性的文學。無論什么樣的作品,都應該從文本出發去觀賞,要看這個作品本身的質量。

    陳楸帆認為,小說隸屬于文學,要變成影像的作品,還要經過劇本的轉化,這需要有專業的人來進行操作。同時,要保留許多原作的精髓并非意味著原作是完全不能改動的。“這其中需要花費很多努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

    理查德對此表示認同。“這確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關鍵是要找到有熱情的人。我知道這個過程很難,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對作品有熱情。”他以親身經歷為例,“在項目中,一旦有一小撮人對這個項目有熱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都會有熱情。他們會相互吸引,像粘合劑一樣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