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東方網:第七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舉行 探索科幻文學的秘境

    2017年08月18日13:5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李佳敏 點擊:

    (原標題:第七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舉行 探索科幻文學的秘境)

    專題:2017上海書展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8月16日報道:一百多年前凡爾納書寫了《海底兩萬里》,描繪的情景已成現實;1996年“多利羊”出世,讓許多科幻小說中的克隆生物成真,也彰顯了人類具備改寫繁衍這一上帝“核心技術”的能力;而更多科幻文學作品中的“黑科技”——譬如可視電話、平板電腦、全息影像,也逐漸被研發出來并改變這個世界。

    15日晚,2017年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拉開帷幕,以《地圖與疆域:科幻文學的秘境》為主題的主論壇同時舉行。長久以來,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一直具有拓展“疆域”的超前意識,這也使得本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探討的主題,具有了更為現實的意義。原本兩個小時的論壇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現場嘉賓和觀眾依舊意猶未盡,沉浸于探索科幻文學秘境的探討中。

    圖片說明:葉辛

    葉辛:中國科幻文學的疆域,要和我們所生活的“大地”結合起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在發言時說,盡管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在各類比賽中屢獲殊榮,呈現蓬勃向上的勢頭,但談及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的科幻人物形象或情節,卻少之又少。他不禁產生疑問,中華民族歷來并不缺乏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為何現在的科幻作品不能像他小時候讀的《聊齋志異》、《西游記》一樣,讓祖祖輩輩的人都如數家珍呢?

    葉辛表示,仔細品讀《聊齋志異》、《西游記》等古代小說不難發現,盡管里面描繪的是狐仙、孫悟空、白骨精等荒誕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但作家通過豐富的想象力,透視出來的卻是我們生活在的這片大地上的“人間真理”:孫悟空講的是人的話,豬八戒的欲望是人的欲望,狐仙也會奢求人世間的愛情。所以,閱讀這些書籍的小孩子會理解,小孩子長大后也會把他的理解告訴下一代。

    圖片說明:李敬澤

    李敬澤:來自科幻文學的提醒,創作除了“顯微鏡”還要有“望遠鏡”

    著名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叢刊》主編李敬澤在發言時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現實、過去,未來雜然并存的時代。在這個層面上,關于科幻文學創作的探討,也尤為引人關注。“科幻小說家們提醒了人們,整體性的關切和總體性的眼光,對文學創作依然具有必要,而這種整體性的文學創作方式也將具有強大的活力。”

    李敬澤說,中國的文學創作近幾年來對于整體性的關切已變得式微,創作者熱衷使用“顯微鏡”去觀察人、觀察細節,在最細小的事情上表現人類生活。而科幻小說卻提醒創作者,除了“顯微鏡”還有“望遠鏡”,要拿著“望遠鏡”站在更高處對人類的命運進行思考探索。

    圖片說明:馬丁·卡帕羅斯

    馬丁·卡帕羅斯:中國充滿神秘與未知,這也是科幻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

    “上海對我而言具有不一樣的情結和意義”,阿根廷作家、記者馬丁·卡帕羅斯說,這是他第二次來到上海。1991年,他初次來到上海,已為這都市著迷。25歲時,他曾和阿根廷首都的一些年輕作家組成一個團體,團名就叫“上海團體”,再次踏足上海給他的印象更為深刻,“這是大部分一直生活居住在上海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震撼感’。”

    在現場,馬丁·卡帕羅斯閱讀了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博爾赫斯寫的一個短篇故事《帝國地圖》,他說,當他閱讀這個短篇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馬丁·卡帕羅斯表示,中國就像博爾赫斯的這篇短篇故事描述的一樣,給人神秘和未知的感覺,而這種神秘和未知,在他眼中,也是科幻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

    圖片說明:馬伯庸

    馬伯庸:科幻文學對文學形式本身的預測將會怎樣?

    科幻文學最有魅力的一點就在于它可以“預測”未來——未來社會形態,科技發展等,它還可以滿足人們的想象,中國作家馬伯庸卻提出疑問,科幻文學本身有沒有對自己進行過預測或審視,未來的文學形式究竟會發展成怎樣?

    他舉了個例子,在國內微博和國外的推特這兩種最熱門的平臺上,表達方式最大特點就是限于140個字,140個字要發布足夠多的信息、傳達足夠多的內容,久而久之,人與人的溝通變得簡短,甚至忽略了思考的過程,只需告訴對方一個結論。馬伯庸說,未來文學形式會不會因為人類行為習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未來的文學會不會變得越來越短?人類的文學規范有沒有新的突破口?這個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文學新“疆域”問題。

    馬伯庸表示,文學不依存于一個線性規律的發展,它往往是意外所得。他提出,盡管沒有確定結論,但是否可以從科幻的大方向分出一個細枝,對文學形式作出預測。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