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文學對談:網絡時代的書評媒體

    2017年08月17日22:24 來源:上海國際文學周 作者:文字 / 趙嘉偉 攝影 點擊:

    8月16日晚上7點,《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編輯托比·利希蒂希和《上海書評》執行主編鄭詩亮做客建投書局,以“網絡時代的書評媒體”為主題進行了一場文學對談。

    (圖左:鄭詩亮   圖右:托比·利希蒂希)

    《上海書評》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都是知名的嚴肅書評刊物。《上海書評》于上世紀90年代創刊,作為一本全領域的書評刊物一直以來廣受好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02年創辦,原本只是泰晤士報的一小部分,后來逐步發展成獨立的刊物。

    托比介紹說,在過去的100年歷史中,《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已經在英國文學評論界中確立了其先鋒姿態,曾經有T.S.艾略特等現代主義作家常駐。目前已有3萬5千名讀者,這在英國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了。在報紙衰落的今天,《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銷量反而在上升。與《上海書評》相似,《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是周刊,每周評選40本書左右,除了書評,內容還包括隨筆、詩歌和報道。

    “目前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刻,”托比補充,“人們的閱讀熱情很高,他們的胃口已經不滿足于閱讀推特上的三言兩語,他們渴望讀到一些更長的文章,這對雜志編輯來說不失為一個良機。”

    在英國,雜志的興起與18世紀的咖啡屋文化息息相關。人們邊喝咖啡邊讀報邊閑聊,這個傳統經久不衰。上世紀70年代之前《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采用作者匿名制,因而作者和讀者都能自由無礙地表達觀點。“批判性,”托比強調,“正是本報的始終堅持的特色。”

    在鄭詩亮看來,批判性是優秀的書評刊物應具備的品質,優質的書評空間不能容忍作家和評論家們基于非文學的目的而互相吹捧,這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上海書評》追求客觀性、公正性,無論作品廣受好評還是褒貶不一,都應該允許不同的批評聲音的存在。

    兩位編輯談到雜志的發展和創新時,都對新媒體都抱有很大期待。托比認為創建雜志網站有助于吸引年輕作者和國外作者;開辦官方博客給更多的作品提供了發布平臺;創建網絡電臺賦予了文學以有聲的形式。托比平日里的消遣之一就是聆聽書評電臺。而《上海書評》正在從紙質版向電子版過渡,鄭詩亮發現網絡平臺上涌現出一批才華橫溢的作者,他們更習慣在電子平臺上發表作品。網絡拓寬了書評的空間。

    作為傳統悠久的嚴肅書評刊物,《上海書評》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對新作者卻格外友好。“事實上,每天都有新作者來報社毛遂自薦,大概是因為我們的稿費不高,作者們更放得開。”托比開玩笑說。鄭詩亮曾經在豆瓣上尋找優秀作者,并表示完全不介意作者的“出身”。

    現場觀眾之中,有許多也是資深書評人和媒體人,他們現場向兩位嘉賓咨詢了若干問題。每位前來現場聆聽的觀眾都獲得了《上海書評》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最新期刊一份。為時兩小時的對談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