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觀察

    詩意的敘事與跨類的書寫——近期上海文學創作摭談

    2017年07月05日17:15 來源:未知 作者:楊斌華 點擊:

    時光荏苒,轉瞬即逝,又到了檢視近期上海文學寫作的時候。盡管外面的世界喧鬧異常,而文學依然在繼續,在不溫不火中前行。而在沉靜的堅守中如何喧響與張揚,喧鬧過后,是寂靜無聲,還是蓄勢待發,是我們在未來需要不懈地思考和踐行的事。文學這條路,從來都不是那么簡單,必須點滴前行,步步驚心。幸運的是,我們總是能發現她在不斷地變化與生長,在平穩中緩慢地前行,也算是對過去一年的慰藉。說它是品性的堅守也好,說它是緘默的思考也罷,我們仍然確信,文學是一個年代思想的坐標,文化的礁石,生活的燈塔。只是在這個錯雜紛繁的時代,它無法激昂地展開詞語的抗爭,多少顯得靜默而從容。它在鋪展詩意的想象與敘事的同時,更顯現出某種多元性、多樣化的跨界融通的書寫特征。

    本文簡述的近期作品有:長篇小說《布谷,布谷》,長篇紀實文學《10個人的上海前夜》,長篇紀實文學《上海1931 》,人物傳記《閔惠芬傳》,散文集《微觀中的紅樓夢》,以及兩部翻譯作品:長篇小說《生死河》翻譯推介(法語),喻榮軍戲劇作品集翻譯推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

    一、

    長篇小說《布谷,布谷》是一部反腐題材的比較扎實的現實主義作品,作者彭瑞高系上海知名小說家,他對于郊縣的政治生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在當前全面從嚴治黨、加大懲治腐敗力度的情勢下,這部作品有著警醒和引導作用。作者的文字語言和長篇創作構思能力運用得十分嫻熟,讀來比較通暢,也有閱讀快感,小說語言也有鄉土氣息。但有些需要修改提升的地方:作為反腐作品,對于新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反映略顯不足,一些案件的審理及量刑不夠嚴謹規范,一些人物的行為邏輯和法律細節也有值得推敲之處。部分章節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轉換比較隨意,不大符合寫作規范。作品揭露基層腐敗現象有一定力度,對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也有觸及,但在正邪關系的總體把握上還需進一步注意平衡,建議適當增加亮色和暖色。

    《10個人的上海前夜》(王惠民)是一部具有上海特色的紀實作品。作者以充滿詩意的敘事方式,寫了10位與上海息息相關的歷史人物,展示了鴉片戰爭后上海風云變幻的歷史。作者在材料的收集和對歷史資料的整合研究方面下了比較深的功夫。在清王朝即將崩塌之時,上海迎來了她重生的契機,而這些歷史人物也贏得了他們奮斗發展的機遇。作者既寫歷史也寫人性,以文學性的延展鋪陳增強了歷史作品的可讀性。在寫作上較其上海三部曲的前兩部作品有較大突破。但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非主流觀念,例如對租界非法擴張的美化和贊賞。書名中的“上海前夜”語義不清,建議適當修改。史實方面還需請相關專家給予審定把握。

    《上海1931》(吳基民)是一部有歷史縱深感的長篇紀實作品。作者對中共黨史和現代史有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掌握史料比較充分,在過去的創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作為年代史的聚焦,1931也是一個可以深入敘事的年份,由此作為切口,步步推進敘述,展現了風云際會的年月,與上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事件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較量,以及早期我黨先驅人物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讀來引人入勝。雖然史料主要取材于已出版的文獻資料,但因為作者文學和歷史方面具有較為深厚的積淀,能將史料鉤沉消化,尋找到內在線索和邏輯,整合出新意和完整的故事架構。

    專家同時提出以下建議:一、因牽涉黨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應請權威部門審讀把關,尤其是涉及領袖人物(如周恩來)和其他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派別的評價,應以中央定論為準;二、一些史料不能完全根據傳主的一面之詞來加以溢美;三、個別用詞,如梅蘭芳“息戲”是否準確,可斟酌,等等。

    《閔惠芬傳》(費愛能)這部人物傳記講述了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先生的人生經歷和從藝之路。作者采訪深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并邀請民樂專家對閔先生的藝術經驗作了專業而權威的總結,是一部內容豐富、評價到位的人物評傳。作品有細節、有故事、有感情、有個性,人物成長和歷史背景相結合,脈絡清晰,其中閔先生從未公開過的筆記、日記等資料十分珍貴。閔先生的經歷和藝術成就,對青年藝術家的成長,對中國民樂的發展,均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品的不足之處在于:結構上有點平鋪直敘,重點不夠突出。民樂專家的層次差別較大,有的評價權威性還不夠。細節的精確性還要核實,譬如人物的時任職務,1973年赴京演出,文化部副部長劉慶棠等,其實這一職務要1975年1月四屆人大后才有。類似的問題還有一些,要仔細核實。

    《微觀中的紅樓夢》的作者戴縈裊是80后的年輕作家,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金融學博士,卻出版了多種兒童文學作品,并屢獲各類獎項。她從小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鐘,在年輕一代之中較為少見。她精讀歷史、地理,并喜愛詩詞、戲劇,對《紅樓夢》更是有精深的研讀和獨特的見解。作者以她金融博士的獨到眼光來看取這部包羅萬象的古典名著,從人物關系、社會經濟、生活習俗以及衣食住行各方面解讀“紅樓”,讀來饒有趣味,并因此闡發了許多古典知識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取材和敘事拉近了古典名著和一般讀者的距離,對弘揚我國優秀古典傳統文化做了有益的嘗試。

    《生死河》作者蔡駿系國內懸疑小說創作領域較受關注的小說家,也是當下上海文壇教委活躍的青年作家,《生死河》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不限囿于類型小說的創作模式,故事情節在較為宏闊的社會背景中展開,探索犯罪產生的深層原因,使作品具備了更多社會學意義,對人性的開掘也有一定的深度。小說中文版出版后反響熱烈,業界也有較好的評價。翻譯成法語有助于向海外傳播推介中國當代類型小說,推進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的廣泛傳揚。

    《喻榮軍戲劇作品集翻譯推介》的作者系上海重要的中青年劇作家,收入本書的5部作品均為近年來他的代表性作品,5部作品以現實題材為主,多側面多元化反映了當代現實生活,對當代人的生存狀況及精神世界的揭示有一定深度。部分作品演出后都獲得很好的社會反響,專業評價也很高,其中多部作品曾在國內重大文藝賽事中獲得重要獎項。翻譯成西語和葡語,有助于國外藝壇了解中國當代戲劇創作,并藉此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二、

    長篇小說《甲馬》(田肖霞)以云南少年來滬尋找做過知青的生母為線索,牽出一個云南巫術世家與兩代知識青年的瓜葛,情節離奇,故事性強。但除了對人物超能力的描述,相比以往知青題材小說并無更大更新的突破。作者早年主要寫科幻小說,2008年轉入純文學創作。這部作品由三個時代背景組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下和抗日時期的西南聯大,企圖由一般的家族記憶延伸到宏大的社會歷史層面。但是,作者駕馭這一題材的能力不足,對時代與人物命運的挖掘不夠。缺少可信的故事情節和藝術感染力;作品人物眾多,但缺少形象生動、足以左右情節走向的人物形象;以“甲馬紙”作為記憶的媒介,但在這部現實題材作品中顯得有點神神叨叨,沒能起到銜接故事和矛盾沖突的點綴作用。整部小說的題材、藝術手法缺乏新鮮感,描寫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部分略顯單薄。

    《你有幾分之一的人生可以自由如風》的作者李佳懌系自由撰稿人,本書試圖反映當下社會新型就業人群的形態和狀況,力求反映執著追求“自由”理想的一批人的生活。問題在于:一 、作者是以采訪形式記錄的文字,并企圖通過自己的再創作達到文學紀實的高度和要求,作品類似新聞采訪。結構、文字都比較粗糙。二、對于立意“自由”人生的闡述停留于表面,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人生,僅僅自己創業就可達到心靈的自由嗎?這其實是個很深刻、寬泛的人生命題,僅靠現在這些素材,似乎還難以承載,無法令人信服地詮釋這個命題。

    《浮生二十六章》(任曉雯)作品系非虛構的人物素描,是大時代的小人物系列,也是作者的一種寫作嘗試,為報章連載用,僅2000多字一篇。缺陷在于:其一,該作品的內容大致相似,囿于作者收集寫作素材的視角大致相似;其二,限于報紙刊登的篇幅限制,不大可能展開抒寫,盡管有的細節描寫不錯,人物生動,有生活氣息,敘述流暢,故事接地氣,文字也比較老道,但內容比較單薄,對人物性格的深度開掘不夠,視角比較單一;其三,這類作品閱讀幾篇尚可,如集成一本,對讀者的閱讀耐心是一個考驗,在短篇小說形制與內容的探索方面也缺乏較好的創新力,基調不夠積極,總體偏灰,缺少亮色。

    中短篇小說集《象骨書》(王璟)由多個中短篇小說構成,小說具有濃郁的科幻、奇幻色彩,構思新穎奇特,故事離奇恐怖,作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敘事能力,個人風格明顯。但感覺格調立意不高,有些暗黑,人物塑造不夠豐滿,生活邏輯性不強,對現實生活中人類困境的揭示流于淺表,一些人物行為的邏輯性不強,文學性有待提高,是通俗類型化作品。

    散文集《天涯共此時》(韓可勝)作品介紹與節氣有關的中華優秀詩詞,意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者下功夫做了一些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構思創意有可取之處,但內容編排比較龐雜,行文風格也不是很統一,文章水準參差不齊,拉拉雜雜,抒發的內容與古詩詞并無多大關系,未能起到幫助欣賞理解古詩詞的作用,寫作技巧、作品立意、美學價值均比較欠缺,且有不少重復性的東西,就內容來說,尚未達到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的水平。

    《王伯群先生與我——民國名媛保志寧回憶錄》(湯濤)本書作為統戰需要或校史歷史人物傳記,其不足在于:首先,保志寧的回憶錄最后一章對美國的贊美作為個人的感受抒發,我們不加評議,但顯然存在問題;其次,稱王伯群為名留青史的人杰,也可斟酌,認為當初韜奮先生對其貪腐的揭露屬捕風捉影,以謬傳謬,也缺乏有力的證據;再者,保志寧對一些關鍵節點的敘述與另一些人的傳記也有矛盾之處,故也不能根據保志寧的個人自敘加以認定。自傳的自我溢美本不可免,我們切忌為一人傳而主觀先入為主。另該書實為保志寧回憶錄,作者署保志寧更為妥當。

    《不忘初心》(張軍)這本詩集是作者前半生的寫照,是其人生經歷的提煉和人生感悟的升華,對個人來講是有意義的。作者跨界文理,游歷世界,力求在詩中體現人文情懷。詩中有對人生的思考,更多的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然而作為出版物,還要考量社會價值和影響。作品篩選、提煉不夠,整體水準不高,作品缺少已經和詩性。

    文藝評論《淬火之美——紅色軍事油畫評析》(劉旭光、張照強)對建國以來的紅色軍事題材油畫作品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點評,對重大題材美術作品創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構思立意有可取之處,比較符合重大文藝資助的體裁要求。本書由經典美術作品、藝術評析和相關歷史事件的背景資料三部分構成,從內容構成來看,作為主體內容的藝術特色剖析較為單薄,文字比重偏少,表達能力一般,深度和新意不夠,有些只是三四百字的簡短點評,對這些產生較大影響的紅色油畫精品的藝術價值、創作特色及其提供給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啟示挖掘不夠;而第三部分歷史背景介紹所占篇幅偏多,從而影響到作品的原創性。

     

    三、

    從上述品來看,虛構類的長篇小說創作包括短篇創作數量較少,雖然并非專業作家的創作,但也具備了相當的文學水準,只是缺乏較為整體的文學原創力和團隊群體性的沖擊力。有評家認為,這些年上海許多有潛力的中青年作家努力探索上海題材以及現實題材的寫作,但整體上大多匱乏一種重新考量與辨識歷史文化的言說能力,創作上尚未臻至較為高深邈遠的境界、情懷和水平,需要更高更新的思想理念的引領和提挈,不然會在同類作品中顯得平俗。長篇敘事需要相應的容量、長度、寬度,還有相應的思想品質、道德筋骨和生活溫度,這樣的作品才會具有久遠的影響力和深切的感染力。優秀的文藝作品重要的載于思想的奇崛和技藝的經營,在于語象的自然脫俗和語詞的妥帖精準,從而構成個體的辨識度。在語言功底苦心鑿造的背面,真正可能使之厚積薄發、成就佳構杰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沖決精神與藝術視域的自我限囿,如何具備敏銳的生活洞察力和蹈厲飛翔的思想人格。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對上海文學的一種苦心期待。

    其他文類如紀實文學、傳記、詩歌散文、文藝評論等創作狀況來看,這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表征著當下上海文學的創作走向和風格趨勢。與我們熟悉的實際現狀相比照,也許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好的同類作品進關注視野,體現上海文學創作的基本生態,鼓勵更多寫作者創作既具宏闊思想視野,也攜帶綺麗文學情懷的優秀作品。

    紀實文學創作是近期上海文學創作的一大亮點,其力度和質量也帶給大家不少欣喜。作者大多為50后作家,延續其原有的創作水平,正蓄勢待發。相較而言,年輕梯隊未能組建好。上海歷來是紀實文學創作的重鎮,產生過許多極具影響的佳作杰構。并且,也培養了一批熱愛并擅長于紀實文學創作的作家,有一些作品還獲得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歷史上,上海的報刊雜志刊發了大量紀實文學作品,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紀實文學書籍,有的還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文學獎,團結、吸引了大批全國的優秀紀實文學作家。但在當下,培養一支年輕的紀實文學創作隊伍已然是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近年來,上海作協創辦了電子雜志《上海紀實》,主推現實題材的原創紀實文學作品,藉此重整隊伍,培育新人,并通過“三屏聯動”,資源分享,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在開拓文學互聯網傳播陣地,參與改善網絡文學內容生態方面做出初步嘗試。電子刊創辦兩年,陸續推出一批有影響的中短篇紀實文學佳作,也發現培養了一批有潛質的年輕作者,但青年作者駕馭大題材,產生大作品,特別是創作出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紀實長篇還需假以時日。今后,上海文學界亟待進一步加大對紀實文學創作及其它傳統文學寫作的支持力度,同時積極探索“互聯網+”環境下,老品牌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不斷創新、壯大文學載體和陣地,提升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傳播力。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