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文匯報】 90后品評經典,不仰視但珍視

    2016年07月21日14:03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全國近2000份書評來稿超出我們的想象,其中還冒出一些頗有見地的個性化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年輕人的審美能力無需懷疑。”昨天,2015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在滬揭曉,評出25篇獲獎作品。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作家孫颙在接受文匯記者采訪時說,大賽希望引導當下90后乃至00后青年關注經典,關心文學評論。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有種聲音揮之不去:不少90后、00后學子,在閱讀或寫作上,似乎與中西方近現代經典文學的脈絡關聯越來越疏遠淺淡。文學評論家王紀人告訴記者,當下有些年輕人更傾向于讀年齡差在10歲以內的同代人作品,而一些年輕作家的野心也只是寫給同代人看。“但這種同代閱讀難免存在快餐化傾向,只能陪年輕讀者走一小段路,不能送他們踏上更長遠的旅程。”業內呼吁,讀者不妨把閱讀的時間軸往歲月深處拉,讀一讀百余年來公認的經典作品,讓經得起沉淀的文字滋養拓寬青年群體的人文視域,從而形成健全的審美觀。

    年輕人對經典的評論筆觸并非一味仰視

    此次大賽的評論對象是從《海上文學百家文庫》里精選的25部小說,包括魯迅《故事新編·奔月》、巴金《家》、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等近代文學史名家名篇。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庫中的作家絕大多數在上海工作生活過,辦報刊、組織文學社團等,串起了海派文化重要一脈。

    那么,20歲出頭的學子從相隔80多年的文字中可以捕捉到什么?一等獎作品、北京師范大學大四學生薛義《羅什的舌頭》讓孫颙非常驚喜。書評聚焦著名作家施蟄存的《鳩摩羅什》寫道:“在施先生的大膽改寫中,這舌頭卻近乎一個罪證……外人的頂禮贊嘆再多,慚愧的只是他自己,舌尖的痛楚也只有自己知道。”孫颙覺得,光看文章名字以舌頭為切入點,便不難發現評論者至少讀懂了施先生的先鋒派筆法,并用先鋒派技巧予以回應,“舌”本身就是深度心理學的一種隱喻。“不光是年輕人,也包括我自己,一旦讀懂了施蟄存,就會有種歷久彌新的震撼。”孫颙回憶說,大學畢業后他在徐家匯藏書樓埋首舊報刊,接觸到了施蟄存,被新感覺派小說《鳩摩羅什》“嚇了一跳”。“施先生既吸納了西方20世紀心理分析學說的精華,又貫通中國古典素養,他在題材與筆法上的突破對于今天的文學研究,都是繞不過去的標桿。”孫颙認為,這次活動吸引青年學子撰寫書評,正是引導式品讀經典的一次契機,提升了年輕人的藝術感受和鑒賞力,畢竟,年輕人不會一直停留在淺閱讀階段。

    出乎不少評委意料的是,年輕人對經典的評論筆觸并非一味仰視,而是流露出難得的平和心態。一等獎作品《千萬別把我當戰士》從魯迅《故事新編·奔月》中讀出故事情節與作者意圖的雙重顛覆:“我們往往把魯迅先生寫的東西看成是一種‘揭露’和‘批判’,然而靜心想來,不如說這是‘表白’。閱讀魯迅時,不妨在心里給自己預置一個陌生感……會看到先生個性的可愛,看到先生無時不在生活之中。”

    經典作品好似銀器,需時不時擦拭

    文學經典好似銀器,它的妙處需時不時擦拭。與其責怪青年一代沉迷碎片化、低幼式、快餐型的淺閱讀,不如拉近他們與文學經典的心理距離,送上一把解碼的鑰匙,使文學經典以更時髦、更細致的解讀方式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最終,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消費,更是為了素養的積累。

    來稿中的一些不足也讓評委們非常感慨。孫颙發覺,由于相當長時間文壇及文藝評論界存在行文晦澀難懂的現象,年輕學子們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文字的明快通暢顯然不足。他建議:“不能把高深莫測作為文學批評的追求方向。恰恰相反,深入淺出、簡潔直白才是正道。”

    王紀人說,有些入圍文章更偏向心理感受式、印象主義的批評,精確度及邏輯感都欠缺。比如一篇評讀《呼蘭河傳》的來稿,全文羅列了幾點直觀感受,“準確的感受當然很要緊,但是僅僅說看到了什么還遠遠不夠,還要說出為什么。”另一篇評析茅盾《子夜》的文章,僅僅抓住了小說次要人物徐曼麗,卻忽略了趙伯韜、吳蓀甫等主要人物及主線索,有失偏頗。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