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中國作家網】金宇澄:小說需要有鮮明的文本識別度

    2015年09月22日09:20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王楊 點擊:

    “從寫完《繁花》開始,我就收獲了很多驚喜,有很多年輕人包括非文學讀者都很喜歡這部作品,這些消息慢慢傳遞到我這里,令我很感動。”當得知自己獲得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后,金宇澄這樣對記者談起《繁花》創作完成后的種種感受。而獲得茅盾文學獎更讓他感到是對“寫作中所付出的努力的承認,也是對《繁花》這部作品中所運用的語言、傳統敘事方式和話本元素的肯定。”

    《繁花》的語言是經過改良過后的上海話,整部作品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在小說敘事中也利用了傳統敘事方式和元素。對于這種寫作方式,金宇澄說自己是有意為之。中國作家接受了幾代的西方文學教育,很多人的寫作受到翻譯文字和內容的影響很深,更年輕的作者很多都懂外語,直接讀原作,但金宇澄覺得這可能會影響小說敘事,出現敘事的翻譯腔和同質化、缺少個性等問題。“藝術需要個性的,小說需要有鮮明的文本識別度,我希望《繁花》顯示一種辨識度和個性,比如通過借鑒傳統話本元素等方式。”中國文學學西方已有100多年,但金宇澄仍然認為,傳統是我們生活乃至文學最基本的發動機,“西方理論也說,作者感覺無力時,可以從傳統中找到力量”。語言方面,金宇澄之所以選擇改良的上海話作為敘述語言,是覺得相對于固定的普通話而言,方言更有個性,更活潑,它一直隨時代在變化,更生動,也更有生命力。

    《繁花》除借鑒傳統的寫作方式,也傳達傳統中國文化對于人生的看法。作品題為《繁花》,讀來卻讓人有人事飄零之感。金宇澄曾說,如果自己是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寫不出《繁花》這樣的作品。而到了六十幾歲,就會覺得人的一生真的很短,人生變得簡單,似乎用一個公式就可以概括。“當然,我這種想法也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有關,傳統的中國人就是這樣想,普通人不是小說,一輩子沒什么大風大浪,普通瑣碎地就走過來了。這樣看人生,有一點悲傷,但這不是負能量,而是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美好的時光。”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