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新疆詞典》——從亞洲腹地的一草一木到精神探索

    2015年08月24日11:01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上海作家網 點擊:

    8月23日下午兩點,“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講壇在上海圖書館準時開講,本期主題為:“我與新疆——關于亞洲腹地的精神地理”。著名詩人、散文家、新疆《西部》雜志總編沈葦攜新作《新疆詞典》向讀者詮釋他眼中的人文新疆,和讀者分享他如何詩意書寫《新疆詞典》以及他和新疆細長久遠的故事。

    笑稱自己是失敗的小說家、持續的詩人和額外的散文家

    開場不久沈葦便笑稱自己是失敗的小說家、持續的詩人和額外的散文家。他回憶道:“我在浙江師范大學四年里寫的小說一篇都沒有發表。我感覺自己不會講故事,或者說講故事的能力很差,小說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我到新疆27年只寫過一篇小說。”沈葦認為《新疆詞典》是他額外的收獲和獎賞,新疆的豐盛和荒涼是一種“對生活的直譯”,在新疆詩意的生活使他開始詩歌寫作。他表示:“詩歌寫作就像我蓋座房子一樣,我在這座詩歌的房子邊上又蓋了一個小驛站,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這個驛站給大家提供了進入新疆的入口和出口。”

    新疆:一個被遮蔽了人文美的地方

    “戈壁從來不荒涼,戈壁灘上從來是家鄉”,沈葦這樣贊美新疆,“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邊疆處處賽江南’,這些是大眾對新疆表層的認識。隨著‘西部探訪考察熱’,新疆成為了大眾審美的對象,但人們卻忽視了這片亞洲腹地的人文精神和獨特個性。我們雖然一方面在強化民族文學的概念,給民族文學很多扶持和發表的機會,但是把民族文學永遠放在概念上來考查也限定了它,恰恰很多民族的優秀文學成為了冰山一角,用母語寫作的少數民族作家就沉在了冰山下面。”

    隨著“一帶一路”的展開,絲綢之路地理神話轉變成了國家趨勢,這種新眼光、新戰略讓沈葦感到欣喜,因為其他省市的‘點’到了新疆就變成了‘面’,成為了天山南北、南疆北疆上駱駝踏過的漫漫黃沙路。

    “疆”字新解

    沈葦對新疆的“疆”字有著特別的解釋:“從象形文字看,‘疆’概括了新疆的地貌,疆字的右半邊有三個橫和兩個田。三橫代表三座東西走向、橫貫新疆的山脈,北有阿勒泰,中有天山,南有昆侖。兩個‘田’代表三座山脈之間的兩大盆地:北疆的準噶爾和南疆的塔里木。左邊的‘弓’猶如中國的西北邊境地區彎彎曲曲的國境線,是持弓守土的地方。”新疆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每種文化混合在一起就像是新疆的豐富性。他笑稱“新疆文化給人以各種刺激、震撼和文化元素,是一種調整與和諧。”

    《新疆詞典》的核心是詩,內在靈魂是詩

    《新疆詞典》十年磨一劍,用111個詞條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豐富、詩意和立體的新疆,詞條也由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使這本書看上去更像一部“詞典”。沈葦表示書中散文“是我的詩歌的延伸和拓展。《新疆詞典》的核心是詩,內在的靈魂也是詩。”

    《新疆詞典》里沒有前言和后記,沈葦說他已寫了新的內容,飽含了他對新疆深厚的感情。前言是: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成就一本書,它(新疆)愿意成為我的一本書嗎?因為它已經成為了大地的“心經”和“原點”。后記是:我找到了愛它的110個理由,同時得到了166萬平方公里的憂傷。

    他還說:“新疆是以天山為書籍,打開了一側經典,是美麗的市區,有啟示錄式的背景。我一直在探尋新疆與地中海精神的隱約關聯,西與東、近與遠、過去與未來,都融匯成一個整體,一種正午的存在,亞洲腹地精神的存在便是我寫《新疆詞典》的初衷。”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