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新疆詞典》與新疆表達

    2015年08月20日18:18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上海作家網 點擊:

    《新疆詞典》--多元文化的碰撞

    2015上海國際文學周期間在思南公館舉行的第三場讀書會活動“《新疆詞典》與新疆表達”于8月19日下午四點開始,本場嘉賓是著名詩人、新疆《西部》雜志主編沈葦老師,與著名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何言宏老師。他們將帶領讀者們了解新疆的風土人情,并談談創作過程中的履歷和見聞。

    開場時沈葦詩作《樓蘭》的朗誦給現場氣氛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浪漫。新疆,一片廣闊而遼遠的土地,承載著無數古老的傳說和歌謠,也銘刻著絲綢之路等歷史軌跡。新疆詞典如何以解釋詞匯的方式讓人們了解新疆?新疆表達又包含著作者的何種思考?本場讀書會將通過作者漫談的形式,向讀者們展現一個富有詩意的新疆。

    新疆詞典:詩意多樣的詮釋

    沈葦對自己的作品做了一個形象的評價:“《新疆詞典》是一個詩人寫的散文。我的詩歌可能是一座語言的城堡、一座語言的寺廟。我在這個城堡邊上蓋了一個小房子,這個小房子叫《新疆詞典》。它提供了一個可以進入新疆的驛站,讓更多的人走近新疆的真實面貌。”

    何言宏認為,生活在城市中,我們的精神會非常的局促,必須要向古代、向祖先、向更開闊的地方開拓自己的精神世界。沈葦的《新疆詞典》正是這樣的一種豐富和開拓。

    沈葦剖析自己的創作歷程道:“在我的創作中,詩歌是主線,散文是詩的延伸和拓展。與當地土生土長的作家不同,我的寫作帶有雙重視野,是一種去地化的區域性寫作。最終作家們是要找到地域性掩蓋下的普遍人性。“

    詞典式的寫作是一種新穎的寫作形式,它能夠打破文體的界限,是文體雜糅,多意、開放的寫作。《新疆詞典》中包含了詩歌、散文、日記、書信等十幾種不同的文體,形式多彩多樣。

    何言宏談到自己的閱讀感受:”沈葦的詩和詞典不可分割,它們是渾然一體的、是完整的生命存在。“讀者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視角切入去讀這本新疆詞典,去了解真實立體的新疆,以及作者的內心感受。

    新疆表達:互融并立的書寫

    被問及自己去新疆的緣由,沈葦以詞典中的一個詞條“青蛙移民”作為比喻,“既要蒸發自己的水分,又要保持自己的濕度,”就像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的翅膀,把控得當,將南方水鄉文化與新疆的異域風情融合得恰到好處。

    遠赴新疆富有傳奇性,這段經歷實現了沈葦寫作中舒展的一面。地域、民族的差異性構成了新疆的混搭文化,這是一種有活力、有包容力的文化,象征多元文化的交流。這種文化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也是真正吸引沈葦的地方。

    沈葦提出“混血”的概念,即不同事物融合后保留各自的特點。“我的詩歌和散文有一種互融性,《新疆詞典》這本書和新疆大地也有一種互融性。”

    何言宏則從文學評論家的角度,分析沈葦“新疆表達”的深層內涵。“沈葦以一種文學的方式去表達新疆,這是一種精神表達,是文學性的書寫,為當代文學、詩歌文學增加了新的題材、精神和語言。”《新疆詞典》中有些片段是散文詩,是沒有邊界、不可切割的。

    沈葦指出:“從社會層面來說,新疆的主體性還沒有足夠的呈現。大部分關于新疆的作品作為風情主義和風景主義的產物,沒有自己的精神立場,從而遮蔽了新疆的真實面貌。”相較而言,《新疆詞典》的文學表達會更持久、更深入。

    何言宏根據主體性做出了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每一個有主體性的人和新疆去深入、去對話,會產生不同的主體,我們的生命會獲得新的豐富和啟示。”《新疆詞典》可以作為旅游指南來讀,卻不僅僅只是數據和事實的羅列。它融合了寫作者的思考和精神立場,使得它有著更深層次的價值所在。

    “行走也是閱讀。曾經存在過、后來消失的事物,是我夢境中的遺址,屬于想象力的勢力范圍。”沈葦在行路的過程中寫作,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構建出一個立體化的新疆。他將所見所聞以文字記錄,將通往新疆的門戶呈現在讀者面前,等待更多的人去發現、探尋。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