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文學報》:“在上海的屏風上”繪城市美麗畫卷

    2015年06月23日16:36 來源:《文學報》 作者:張瀅瑩 點擊:

    由青年作家路內的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入圍2015上海電國際影節亞洲新人獎;王小磊(骷髏精靈)的作品《星戰風暴》則被導演徐克相中,目前正在緊張拍攝中;根據蔡駿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謀殺似水年華》正在拍攝中,他的多部作品也即將被搬上大銀幕……在6月15日開幕的第四屆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上,這些好消息令人眼前一亮。

    “過去的一年,上海青年文學群體的創作成果十分喜人,我們的隊伍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創作氛圍和良好的文學生態,”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汪瀾表示,“讓我們備受鼓舞的還不僅僅是上述作家、評論家所獲得的獎項和榮譽,而是上海的青年文學隊伍的整體成長。在各個不同的門類,在70、80、90,甚至00后,每個年齡段都涌現出一批有實力、有潛能的寫作者,且寫作風格、題材、樣式也多元、多樣。上海的青年寫作群體隊伍齊整,結構合理,業已形成良好的梯隊和創作生態,顯示出旺盛的寫作勢頭。”

    過去的一年,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成果豐碩:滕肖瀾以中篇小說《美麗的日子》獲魯迅文學獎,小說《又見雷雨》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1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毛尖獲頒第13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張怡微獲第二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獎;蔡駿獲第六屆“茅臺杯”《小說選刊》獎短篇小說獎;殷健靈、龐婕蕾獲2014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獎;陸梅的小說《格子的時光書》入選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2014年最優秀的兒童讀物;管燕草的小說《天之光》獲全國青年產業工人文學大獎。

    文學評論方面,張新穎以文學研究論文 《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回響》獲魯迅文學獎,《沈從文的后半生》獲第六屆在場主義散文獎提名獎; 郜元寶在上海市第12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審中,獲著作類一等獎;黃平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張定浩獲 《南方文壇》2014年度優秀論文獎;黃德海、項靜新近入選中國現代文學館第四屆客座研究員。此外,薛舒、袁筱一、滕肖瀾、金理、殷健靈、張怡微、王小磊等7人入選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

    一年一度的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由上海市作協主席王安憶發起創辦,旨在分享創作經驗、激發青年作家的創作熱情。與往年的形式略有不同的是,今年的青創會以“在上海的屏風上”為主題,所關注的不僅是“屏風前”人們所看到的作品,更是作家們身處“屏風后”的創作姿態。本次會議將以“1+5”系列活動的形式展開,在開場對談以外,圍繞詩歌、非虛構、類型文學、翻譯、小說五個門類進行深入交流。在開幕式后的對談中,作家葉辛與王小鷹圍繞生活與創作的主題與青年作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城市與鄉村之間多年往返的知青生活,令葉辛擁有了兩種角色不同的創作視角,并滋養了他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在同樣回顧過往歲月帶來的印跡時,王小鷹表示,我們都需要感謝生活,“并不是生活里經歷的一切你都會寫進作品,但生活的確塑造了你的性格,培養你的審美,不斷煉就你創作藝術的高度”。

    從另一層意義而言,“屏風”背后那些被遮蔽的事物更是青年作家們探討的焦點。在下午舉行的主題為“詩歌:遮蔽與敞開”專場活動中,面對詩歌在當下時代的種種“遮蔽”情況,在場的近二十位活躍在創作一線的滬上青年詩人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在某種意義上更接近于一次關于“去蔽”的探討。

    身為上海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張燁長期關注著上海青年詩人的創作動態。在閱讀過程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詩人們的語言功力:“基本上每位詩人的語言功底都很好,讓人驚艷、讓人驚訝,在意向和想象力上也新穎奇特,內涵豐富,并不斷探索著形式美。”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有所懷疑:過分追求語言,是否也是某一種創作上的誤區?“從一個過于口水的語言,到太講究的精致的語言,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如果缺少思想的光芒和情感的力量,缺少那些能夠真正打動人的東西,是否有效?”

    在當下網絡書寫的泛濫下,口語化、散文化、小說化甚至網絡段子化的書寫都對詩歌產生了負面影響,面對這種情況,詩人徐俊國的應對方式是:不要故意遮蔽自己,也不要盲目敞開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詩歌干預自己的生活,詩歌不應該干預生活,而是塑造生活,成為觸及靈魂的一部分。”許多年輕詩人都曾經歷“寫詩只放在抽屜里”的過程,木葉的體會是:“詩歌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寫不寫,世界都在那里等你,而真正去寫時,能否用最好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底蘊把它彰顯出來,才是體現一個詩人思想能力和才華的地方。好詩的誕生也是克服這難度的過程。”張沁茹則認為詩歌的遮蔽與敞開是一種辯證、相輔相成的過程:“詩歌既可以是在開放處的一種遮蔽,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在隱諱處的敞開。這是一種寫作的必要狀態。”

    同樣對于日常經驗的書寫,南鏃的理解是:“詩歌無非就是語言的探索、情感表達的到位,以及技巧的調節。怎樣在創作中不斷地調整、吸收,把技巧、情感和語言進行磨合,當這三點做得比較好的話,你所呈現的詩歌已經像詩歌了。”在面向上海的詩歌寫作中,宗月的想法也是許多青年詩人的想法:“有上海味道的詩歌,是需要體現上海靈魂的,也是體現城市經驗的,并且需要具有現代意識的。這些方面我們有所欠缺,此類詩歌題材或者是詩歌寫作的探索經驗應該是上海詩人日常的探索方向。”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