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第四屆上海青創會“非虛構”專場舉行

    2015年06月18日09:29 來源:上海作家 作者:云文學網 點擊:

    6月16日下午,第四屆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非虛構專場研討活動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這個專題討論是第一次加入上海青年創作會議,十五位青年作家、評論家與著名評論家程德培,圍繞“非虛構:經驗與限制”,從作為文學寫作技術的非虛構到作為一種文學精神的非虛構,從對這一概念的質疑,上升到對這一新興寫作思潮的期望,從做減法轉換成做加法,使得非虛構在討論中成為一種新的文學試驗,可以承納更多我們能夠想象的其他文類的元素,從而變成一條可以攜帶兩岸風景的寫作河流。

    本場主持人、青年評論家項靜首先指出,非虛構作為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已經在當代文學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也出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出現必然有它背后的需求,并且有一種持續性的力量還在傳播和醞釀之中。非虛構寫作打開了一個重新理解和呈現世界的窗口,使寫作出現了一些新的生機和活力,但任何概念或者命名的產生,都會伴隨著疑惑和爭議,比如說非虛構中的虛構問題,以及在寫作過程中的真實性的問題,非虛構寫作與紀實文學、報告文學、或者是散文到底有什么區別和界限這些都是需要繼續深入去討論的。

    上海作協散文委員會主任、《上海紀實》主編朱大建回憶了自己的寫作經歷與評論家的互動,以及這些對自己寫作的影響,并充分肯定了青創會對青年作家的重要作用。他介紹了創辦《上海紀實》的宗旨和相關作者作品,并期望年輕的作家們寫出更好的非虛構文學作品。

    上海作協專業作家辦公室主任程小瑩說他所有的作品里面都會有一些非虛構,哪怕寫小說,也會有一些限制的特定時間或者說環境,寫作不管是你虛構的也好非虛構的也好總歸會限定在一個氛圍里,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突發奇想,不管是虛構非虛構也好,總歸把自己限定在一個氛圍里。

    上海作協副秘書長、創聯室主任作家薛舒認為虛構和非虛構并非一種文學形式,是不是可以看做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文學形式是小說、隨筆、散文這種,在她寫作的時候沒有把《遠去的人》這個作品要寫成非虛構、虛構,而是根據它最需要用什么方式、形式來表達。薛舒還提到微信上的《大興安嶺殺人案》,她說非虛構之所以受到關注,有時候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撕開社會隱痛的方式。

    袁紅濤評點了當代中國比較有影響的幾部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梁莊》、《小鎮喧嘩》等,然后轉到城市寫作,他認為上海的形象一方面是靠文學文本,另一方面非虛構的文本對于上海也有很大的影響,非虛構對記錄當下從農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轉型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管燕草說從她個人的經驗來說,什么是非虛構,什么是虛構,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怎么體現,很難界定。她的困惑在于為什么學術界一直把散文定位為對真實的反映,從她個人的感覺來說,自己的小說也都蠻真實的,至少情感都很真實。

    作家、《萌芽》編輯徐敏霞談了一個自己的閱讀體會,如何從一個虛構文學的熱愛者變成一個非虛構文學的擁躉,在這個過程當中讀紀實性的作品她覺得已經放棄尋找答案,而是想找到一種共鳴,而且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和變遷。

    青年評論家木葉討論了非虛構的三種形式:非虛構小說,非虛構,傳記文學,他認為虛構和非虛構其實都源自真實,最終他們都是要指向更高的真實,以及更高的美。沈佚倫從一個記者的角度分析了非虛構給自己的寫作帶來的新聞寫作的“解放”感,又分享了自己的寫作中遇到了各種與“真實”的距離感。

    上海大學副教授呂永林認為事實是已然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而真實是包括了已然和正在發生之外的,尚且有存在可能的可能性。非虛構作家少有的“特權”是拿整個事件當真人真事來寫,當你讓人們說話的時候,你對待他們所說的話要像對待貴重的禮物一樣。

    青年作家王莫之認為非虛構文學在中國的日漸紅火有兩方面的原因,美學原因是第一位,其次是作者原因。對于某些作者來說,這兩個原因的順序恰恰相反,他們選擇非虛構文學,而不是紀實報道,可能更多的是出于被動的戰略轉移。

    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認為,非虛構的出現,首先是因為我們的虛構文學和傳統的紀實文學卡殼了,出現了問題,一些所謂的純文學,沒有能力去參與一些重大的時代問題。另外王磊光還談到非虛構與報告文學的差別,他認為報告文學不應該加入文學的范圍,應該劃到新聞的門類去。朱大建對報告文學應該歸到新聞有不同的看法,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報告文學作家,黃宗英寫的《大雁情》、《小木屋》等等,不僅是文學而且是經典的文學,它的里面的激情,文學描寫,人物都是文學。

    青年作家吳越提到了非虛構寫作中真實的不可能性的問題,面臨著對真實的絕望,還有對非虛構文體語言的這種焦慮,比較理想的非虛構文體和語言,應該是用事實來說明事實,用細節來佐證細節。

    青年評論家黃德海認為,非虛構其實展示的是很強烈的生命力,非虛構的提法本身表達的就是對虛構作品的一種妥協,甚至是一種競爭,非虛構作品帶來新的鐐銬,跳出新的舞蹈,也會照亮新的黑暗。青年評論家張定浩首先批評了有中國特色的非虛構,因為非虛構現在已經被看作是一種特別容易的事情,最后他說,好的作品都是會打破現有的文體會讓我們對現有的文體產生一種輕微的搖晃,在搖晃當中一種新的東西誕生了。青年評論家傅小平認為假如你的非虛構寫作只是停留于經驗的層面,那是受限制的,所以我們一個轉換一個話題:非虛構如何突破限制,包含哪些可能性。

    本場點評人、著名評論家程德培回顧了美國60年代非虛構寫作的背景,點評了上海目前出現的幾部非虛構作品,他特別指出,與非虛構相比,小說的范圍實際還要廣泛,我們現在討論虛構與非虛構,是在非虛構小說或者非虛構作品與現實小說接壤的地方,除此之外小說還有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還有寓言、神話等等。所謂非虛構,無非就是在我們如何模仿現實,如何復制現實,如何追隨現實這一點上,他們有點相同之處,非虛構不會顛覆小說,小說的范圍還要大的多。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