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專題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報道    |   嘉賓對談    |   嘉賓介紹    |   華語文學網    |   上海作家網
    嘉賓對談
     擯棄羈絆、直面人心——華純的創作:意義、理念及文化動因
    來源:王列耀

      提綱:


      華純及其作品介紹

      華純作品在日華文學史上的意義

      華純創作的理念及文化動因


      第一部分:華純及其作品介紹


      日本華人女性作家華純,1986年赴日留學,就讀于東京大學社會教育研究科,先后供職于日本環保機構、國會議員事務所、建設公司,亦曾自營服裝貿易公司。1998年以處女作--長篇小說《沙漠風云》(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1998年出版)登上文壇,該長篇小說入圍首屆全國環境文學優秀作品獎,作為中國早期的環境文學作品,中國國家環??偩趾椭袊骷覅f會創研室、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曾聯合召開專題研討會,引起較大反響。在此之后,其于2009年出版散文集《絲的誘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2001年發表短篇小說《我愛ECO》;2004年發表中篇小說《茉莉小姐的紅手帕》(連載《世界日報》《上海小說》《今天》),獲臺灣僑聯文學著述優秀作品獎;不間斷在國內外文學刊物和報紙發表了大量的游記散文及小說,并為臺灣人文雜志《逍遙》撰寫日本文化專欄,創作頗豐。


      第二部分:華純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華純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


      一、 大處著眼、直面人類困境:跨國界的環保主題與“地球人”的追尋。(1998年)


      作為一名日本華人女作家,與其他海外華人文學作家相比,華純的創作題材和視角具有獨特性。海外華人文學的創作題材,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兩種:1、以他者的身份和視角觀察海外國家風土人情,書寫海外生活之艱辛或者海外所見所聞所感;2、以流浪漂泊者的情懷敘說故鄉和家園,書寫記憶中的中國印象和中國故事。因為海外華人特殊的雙重身份,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呈現出文化的碰撞,身份的尋找、民族和種族的情感沖突和融合,但是華純的創作卻跳出了這些窠臼,她以“地球人”的身份進行寫作,不寫個人的悲哀和愁苦,而著力于地球生態和環境保護、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揭露欲望的膨脹對自然環境和人性的雙重破壞。


      這種獨特性的書寫,集中體現在她的處女作小說《沙漠風云》和散文集《絲的誘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中。


      《沙漠風云》這部小說通過“治沙”的環保主題,書寫了發生在日本、非洲、中國的一個風云變幻的故事,刻畫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類應該如何認識與地球環境的關系、如何堅守人性的真善美”的宏大主題,表達了人類應該保護生存的共同體--地球的責任和使命。小說在空間上橫跨日本、美國、非洲、中國、俄羅斯,里面有日本人、中國人、非洲人、俄羅斯人、美國人、英國人,還有臺灣人,因為一個“2010規劃”的環保項目,這些不同國家的人士聚集在一起,準備進行一場改善撒哈拉沙漠環境的壯舉。在故事情節的層層推進中,作者一方面揭示人性的貪婪、欲望的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惡果,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一群“地球人”為了保護環境而奉獻的無私精神和閃光的人格。小說主題宏大,結構縱橫捭闔,人物刻畫生動,氣勢恢宏。


      《絲的誘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是華純在日本的記行散文集,集子以春、夏、秋、冬四季和十二個月份來編排,描寫了日本一年四季中的自然風物、風土人情和文化建筑,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追求。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思考,呼吁人類珍愛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思想情懷。


      在《菜蟲化蝶為何舞》這篇散文中,通過去遠郊踏青,欣賞好看的油菜花,想起記憶中的白紋蝶,從而對它進行尋訪,久尋無果,原來花農為了花開茂盛美觀,使用了殺蟲劑。為此作者感慨為了人們在追逐經濟利益時所付出的代價,就拿油菜花來說,大量使用殺蟲劑的確保證了花開茂盛,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孩子們無法見到菜蟲周而復始的繁殖,無法想象蝶戀花的纏綿和浪漫”?!盀榱私洕?,犧牲掉未來的幸福值得嗎?”,以提問的方式引發讀者對環境破壞的思考。類似的散文還有《人類食物鏈上進行的一場革命--從秀明自然農業栽培法談起》、《秘境白川鄉》、《菖蒲花,濃妝淡抹總相宜》,在這些散文中,作者直抒胸臆,贊美美好的自然風物,表達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外星狗》這篇散文中,作者也直接表達了工業文明時代,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不僅造成了自然環境污染,也對人與人之間天然關系帶了污染和裂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漠,才會對寵物格外依戀和寵愛。


      二、深處運筆、直面人性、人心:


      1. 沖破民族“情感”的羈絆,直面人性


      因為歷史原因,中日之間的民族情感非常復雜,一方面中日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人種和文化上都是同源的,相比較其他的國家和種族,中日在某種程度上有天然的親近感;另一方面,中國人也忘不了近代以來日本侵華戰爭給國人帶來的民族情感的創傷和傷痛,似乎這是一個無法揮去的陰影。因此,作家們在述說日本時候,往往帶有一些主觀情感。國內的作家不了解日本,為了迎合國內大眾的情緒泄憤,容易把日本丑化、弱智化,大量的抗日神劇就是例證;而大部分在日本的華人作家對日本和國人的言說,也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是帶有民族個人情緒丑化日本,這在早期的留學生文學中比較普遍,比如在蔣濮的小說中,基本上很難看到一個美好的日本人形象,在東京的太陽是“綠色”而不是“紅色”的(《東京有個綠太陽》)。另外一種就是丑化在日本的中國人,女人大多為了金錢淪落風塵,成為吧女或者他人的玩物,男人為了前途拋棄妻子,總之,就是中國人在日本,在經濟利益和物質欲望的誘惑,不管現實處境,還是靈魂深處都比較不堪。華純在寫作中,能夠拋開這些民族情緒和偏見,進行理性的認識和批判,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優秀的文明傳統就稱贊,符合人類價值判斷的就肯定,違反人性價值的就批判。


      在《沙漠風云》這部作品中,充分展現了人性的美丑和善惡。日本人木村以環保、改造撒哈拉的名義,進行非洲鉆石礦產開發,最終,自己公司倒閉破產,名聲敗壞,遁入空門,他的合作伙伴患艾滋病病逝,他的幫手一個被傳染艾滋病發了瘋,一個在非洲中彈身亡。以木村為代表的這一部分人,為了經濟利益和物質欲望的滿足,不惜破壞環境,不惜玩弄人心,最終自己深受其害。也有另一批日本人,他們為了環保,志愿服務在艱苦的崗位,比如遠藤教授,為了幫助中國治沙,70多歲仍然奮戰在庫布齊一線;比如今野和美代子,為了環保事業可以放棄一切,他們可以在非洲沙漠里不顧生命危險去考察方案的可實施性,可以為非洲兒童的教育和中國的治沙事業無私奉獻。在對中國人物的刻畫上,除了塑造了正直善良、有理想的趙妮和龐彬,也描寫了那些不干實事公款吃喝的干部的腐敗。在對日本民族的描寫上,不僅寫了普遍存在日本社會的志愿者精神,也用一些筆墨描寫了日本國會以及老百姓對于世界環保和支援第三世界國家建設的精神,國會和民眾對ODA項目的積極推進和支持的態度,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細節,日本很多小學生為了幫助黃河流域治沙,積極搜集葛藤種子,交給遠藤教授這樣的志愿者,帶到中國播種,希望能夠為中國的“治沙”事業貢獻力量。在日本,不僅有正在做著公益事業的遠藤教授、今野、美代子這樣的志愿者,不僅有各種民間公益組織,還有“日本的未來”,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小學生的這種志愿者精神,也會在日本延續,讓人看到希望和未來的美好。對于中國,華純除了贊頌以龐彬為代表的一批治沙人堅韌不拔、不畏艱苦的“三北精神”外,也對90年代出現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做了批判,比如某些地方“干部”的不作為與腐敗,以及某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對環境保護的忽視,因為治沙撥款中的問題導致資金短缺,河西走廊一帶人民苦不堪言的現狀等等。在對待中日民族問題上,作者批判的唯一標尺,就是人類的價值標準和人性的善惡美丑。


      在《茉莉小姐的紅手帕》這部小說中,作者給予日本親情冷漠的社會現狀予以批判,而對中國“上養下孝、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予以贊揚和肯定。小說里寫到,在日本的電視報到中,常有日本男人拋棄妻子的自私冷酷行為。小說中日本女孩茉莉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了自己的名聲拋棄茉莉的母親,為了撇清關系,把茉莉趕出家門,最后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破壞茉莉的愛情,最終導致茉莉自殺。而相反,中國父親大吳為了能夠讓兒子去美國接受教育,冒著“黑戶”被抓的風險,東躲西藏、忍辱負重打好幾份工賺錢,兒子成為他在日本能夠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在散文集《絲的誘惑》中,作者對日本文明進行審視,對美好的自然風物和風土人文進行擁抱和贊揚;對于工業發展中逐漸消失又走向回歸的人類文明進行禮贊和謳歌;對破壞自然、影響環境的行為表示憂慮和擔心。作者對北海道、白川鄉等地的自然風光進行禮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理念和審美給予肯定(在《貝聿銘帶來東方神韻--訪問日本美秀美術館》、《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間體驗》和《安藤忠雄的東京改造計劃》篇目中有很好的體現),對日本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極致追求以及返璞歸真的審美追求給予肯定(《女人的花鳥風月》、《絲的誘惑》),對小此木女史這樣的為了復興傳統工藝而努力的志愿者給予肯定,同樣,對于日本某些為了經濟利益損害自然生態的也進行批判(《菜蟲化蝶為何舞》、(外星狗),也對日本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批判,比如《日本的“不良老人”》。


      2. 沖破個人“情緒”的羈絆,大膽直面人心


      華純80年代自費留學日本,經歷了在日本打工的艱難歲月,在艱苦求學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委屈,但是華純能夠沖破個人“情緒”的羈絆,避免在作品中宣泄個人情緒,而是客觀冷靜的體察人心的美丑,細致的刻畫人物在困境中的各種心境,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冷漠。《茉莉小姐的紅手帕》寫的是中國男人大吳在日本求學不成,為了兒子能去美國讀書而打黑工的經歷。同樣是寫中國人在日本打工的艱辛和不容易,但華純的敘述和其他描寫中國人在日本的故事不太一樣,她并不著墨寫大吳的狼狽不堪和慘痛經歷,也不刻意在人心美丑上區分中國人、日本人,在人物塑造上避免情緒化。


      作者刻畫的大吳,是一個為了能夠讓兒子去美國念書而堅持勤奮的打工的堅韌隱忍的父親,他不高大、不光明,但是大吳對兒子深沉的父愛讓人感動;大吳不英俊、不強大,但是他在面對女色的時候,還是能夠保持一個君子之心,不趁人之危,能在茉莉小姐最低谷的時候陪在她身邊,默默的關注她,照顧她;作者刻畫的日本女人茉莉和千代子媽媽桑,聰慧優雅、善良熱心。茉莉小姐身在銀座聲色場,卻有一顆善良火熱的心腸,她聰明能干、才貌出眾、非常熱心,不僅在大吳最困難潦倒的時候,給予他物質幫助,還幫他找到工作,重新樹立信心,最后把自己的錢全部留給大吳,幫他解決兒子學費問題;還有千代子媽媽桑 優雅溫柔、多才多藝,善于經營管理、也樂于幫助別人;大吳、茉莉、千代子之間相互信任和幫助,充滿了溫情。善良美麗的心,是不分國界的,同樣,自私丑陋的靈魂也不分國界。和茉莉同在一家夜總會的上海姑娘咪咪,虛榮,勢力,又善于懷疑和計較,為了做媽媽桑,貪得小便宜,不僅差點葬送自己的性命,還連累千代子、茉莉和大吳,最后不得已選擇返回上海;茉莉的父親是一個冷漠自私的父親,他為了自己的名聲拋棄妻子,破壞茉莉的愛情導致茉莉自殺。咪咪和茉莉父親,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還是兩個丑陋的靈魂。


      在《沙漠風云》這部作品中,70多歲仍然奮戰在庫布齊治沙一線的日本人遠藤教授的行為頗讓人感動,他除了自己身體力行的在中國內蒙古沙漠種樹治沙,還在日本呼吁社會和廣大志愿者投入到環境保護這一事業中。為了共同的理想追求而走到一起的日本人今野和美代子,他們為環保做出的犧牲和堅定的精神也讓人動容;中國人趙妮和龐彬,放棄個人享受,堅定的為中國治沙事業奉獻的精神,打動人心。不管是作為日本人的遠藤、今野、美代子,還是作為中國人的趙妮、龐彬,他們身上具有的美好高尚的品質,彰顯著人性理想的光輝。


      第三部分:華純創作的文化動因


      為什么華純的寫作會呈現出這兩種獨特性呢?或者說為什么華純會有這樣廣闊的寫作視野和理性的價值判斷呢?原因如下: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文學還是得給人以力量,以思考”。


      華純從小在中國接受教育,念完大學,后自費去日本留學,畢業后先后日本環保機構、國會議員事務所、建設公司工作。華純的創作能夠在主題和題材上有所超越,使作品脫離個人情緒的抒發,而呈現出一種大氣理性,和她的教育學習背景以及工作經歷有密切關系。因為華純父親曾經在蘇聯留學,華純本人從小接觸到較多俄國文學作品,對俄羅斯文學也多偏愛,所以俄國文學場面宏大,題材重大,重批判現實的創作風格對華純創作的影響比較大。另外,工作經歷也是影響華純創作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環保機構工作期間,她接觸到很多環保的資料和素材,日本民間環保組織發展比較多,志愿服務的氛圍比較濃厚,這些都成為華純創作的素材。環保機構的工作讓她的視野寬闊了,讓她思考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她認為人不應該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沉迷于自己的小情感中,人需要關注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需要同整個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這種價值觀體現在文學創作中,就是文學不應該是個人感情的簡單宣泄,文學需要有“浩然正氣”,作家應該有他的擔當和責任。她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說:“至于`文革’題材,我已經考慮得比較成熟……我完全可以在內容和寫作上超越,但是與個人和家庭命運比較,地球和全人類的命運更為重要。我發覺對于欲望這種東西的膨脹,人類很不自覺……我反復思考,無論如何,文學還是得給人以力量,以思考?!边@就是她在題材上能夠突破海華文學創作題材的一個重要原因。


      2.“被動”的日裔身份和主動的文化選擇


      北美華人作家林婷婷說:“一個人可以沒有身份證上的祖國,但卻不可以沒有文化上的祖國”,華純因種種原因不得已加入了日本國籍,身份證上她是一個日本人,但對于華純來說,她文化上的祖國,就只有中國。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中國文化的依戀。


      在《沙漠風云》中,趙妮經過一趟中國西北行,了解到黃河流域殘酷惡劣的生存狀態、看到初戀情人龐彬治沙的成果,被遠藤教授和龐彬的精神深深感動,最后,她放棄了和盧伯笙結婚去美國享受別墅美酒的豪華生活,而選擇回到庫布齊沙漠和龐彬一起并肩戰斗,治理沙化土地,保護環境。主人公趙妮的選擇,不僅是趙妮對愛情的選擇,也是華純在文化上的選擇,趙妮在拒絕盧伯笙時說:“是的,我死都不會忘記這些悲慘的事情(文革中家庭受到的迫害)??墒钦l讓我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呢?……我去了一趟大西北,站在那塊貧瘠而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才發現我個人所有的苦難和坎坷都是在算不了什么,我說不清楚為什么會那么強烈的感受到中國人的自豪和悲哀恥辱……”;“畢竟要理智的想一想,除了感情和性的和諧之外,能主宰她一生生活和愛情的,究竟是什么東西”。是什么東西呢?就是趙妮認為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寄托。這是趙妮的話,也是作家的內心獨白,不管祖國對于自己的傷害有多大?不管外國的生活有多美好,但“我”是一個中國人,祖國和自己的臍帶相連,不可分割,中國傳統文化中“舍小我成大我”的思想深深烙在作者的心里。個人享受和感情相對于民族事業來講是可以舍棄的,趙妮選擇龐彬,她不一定是選擇愛情,而是在選擇一種精神歸屬,她要選擇一個中國人,一個和自己有共同文化滋養、能夠和自己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并肩奮斗的人。趙妮選擇龐彬作為自己精神和心靈的歸依和寄托,其實就是作者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歸依和眷念的體現。


      在《茉莉小姐的紅手帕》中,也體現了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傳統和上孝下養,父慈子孝的美德。


      大吳本是去日本求學,無奈考了三年,還沒有考上,積蓄用完,生活窘迫,但是大吳依然沉迷在構建一個“父親的書房”,不斷的去買舊書,希望能夠給兒子留下一種書房記憶。大吳父親英年早逝,大吳對父親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的書房,以及父親在書房學習、抽煙還有逗鳥的樣子。父親的書房在“破四舊”運動被毀,但父親的書房的記憶卻一直留在了大吳心里,并暗想要為兒子小吳建構這樣一個書房。書房在這里,是有指意的,它不僅表達了父愛的傳承,同時也是“讀書重教”傳統的象征。


      “上孝下養,父慈子孝”,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小說第五章里,作者借大吳的口表達了作家對傳統的認同:“人性冷漠反映在日本社會之中也許是不足為怪,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上不孝,下不養,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巳绻狈@基本的道德觀念,何以立身于世,談得上人之尊嚴?”對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的贊美,作者是借大吳這個形象來表現的,也通過塑造茉莉父親這樣的一個反面的角色,批判了日本社會人倫親情的冷漠。


      在《絲的誘惑》中,也多處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日本文明的影響。如在散文《貝聿銘帶來東方神韻--訪問日本美秀美術館》中,作者對貝聿銘的設計非常贊賞,貝聿銘設計美秀美術館的靈感源自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貝聿銘國學功底深厚,利用自然地勢山形,將藝術、建筑和自然完美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讓“漢唐的草色”長在了海外。作者對貝聿銘設計的肯定,其實也是對中國傳統審美的贊賞。比如日本的寒山寺的建造,是因為以為日本畫家留學中國時受到蘇州寒山寺的方丈委托,回到日本根據《楓橋夜泊》的意境也建造了寒山寺,如對日本庭院文化與中國庭院園林的關系的探討,以及日本的桑蠶養殖與中國的關系探尋等等。


      從華純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戀,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深入到作家的血脈,潛移默化、無聲無息的影響著作家的價值選擇和判斷。雖然華純入籍日本,但毫無疑問,華純的文化祖國只有中國。


      3.特殊的個人經歷和直面人心、人性的無畏勇氣


      華純在環保機構和國會議員事務所的工作也讓她接觸到了各個階層的日本人,在和日本人的接觸中,在她切實的生活感受中,她理解了日本民族的復雜性和日本文化的多元性。不管什么時候,哪個年代,國家決策和政府行為都不能代表普通大眾,至少不是所有大眾的想法,歷史不能忘記,但歷史已經過去,與其沉浸在極端的民族情緒中,不如走出情緒的郁結,打開雙眼,腳踏實地,讓自己、讓國家、讓世界更美好。作為背井離鄉的一員,華純在《茉莉小姐的紅手帕中》借大吳的口表達了她對于“國家個人的未來和民族歷史之間關系的思考”。茉莉小姐問大吳,“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國人愿意舍棄一切來日本,難道他們不知道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嗎?”,大吳“內心的某種尊嚴受到了鞭打”他回答:“中國人內心無比的痛苦,但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學有所成,也會忍痛送孩子出國學習……如今中國正在改變國策,追求社會安定和富裕,等什么時候擁有了這樣的生活時代,擁有了大批掌握科學知識和先進理論的知識人才,就不再有這么多人背井離鄉,跑到國外去。你能明白嗎,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一個社會程序問題。我兒子若是去美國留學成功,將來也一定要回中國效力。中國已經開始起步,我愿意想像光明的未來。”這是大吳的話,也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對于每一個身在異鄉(尤其是有過侵略祖國歷史的異鄉)的中國人來說,祖國的強大,社會安定和富裕都是他鄉游子迫切的愿望,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對待中日民族歷史的正確態度。


      在日本人民中,有右翼分子,也有許多反戰的人民,有許多熱心的人士,他們真心地為在戰爭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懺悔、補救。在《茉莉小姐的紅手帕》中,作者通過茉莉之口表達了日本民眾對日本ODA資金援助中國進行環境保護的支持,還有他們對中日兩國戰爭歷史的態度和立場。在一次長談中,茉莉小姐由衷地說:“日本侵略中國的那場戰爭,給中國人帶來了很多的災難,也妨礙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度。最近政府剛剛出臺了《ODA大綱》,據說是代替戰爭補償,向中國提供一系列經濟援助和貸款。我很樂意日本國民每年上繳國家的稅金,有一部分將撥給ODA資金。盡管日本總有人歧視和排斥中國,畢竟不能代表大多數國民。”茉莉小姐的話語,也是作者對于日本人民的一個了解和判斷,不能以狹隘的民族情感取代人性價值的判斷標準,不能以少數人的極端言行替代大部分日本人民的意志。在日本工作的經歷,使華純能夠深入日本民眾生活,沖破民族、個人情感,直面人性、人心,客觀看待中日人民,彰顯人性的光輝和力量,這也是華純作品的獨特性所在。


      綜上所述,華純在創作題材上能夠跳出海外華文作品“懷舊原鄉、漂泊異鄉”的窠臼,選擇環保題材,遠離民族歷史悲情述說,擯棄民族個人情感的羈絆,直面人心靈魂的書寫,在政治國籍和文化祖國的碰撞中,直面人性價值的批判,其創作在日華文學史,甚至海外華人文學史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官方微信
    上海市作家協會官方微信公共平臺--上海市作家協會權威信息。
    官方微博
    上海市作家協會官方微博--上海市作家協會權威信息。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09802號-1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21-540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