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g4444"><delect id="g4444"></delect></rt>
    <dl id="g4444"><acronym id="g4444"></acronym></dl>
    <li id="g4444"><dl id="g4444"></dl></li>
    <abbr id="g4444"></abbr>

    新聞動態      |      紀念活動      |      紀念文章      |      巴金簡介      |      巴金作品      |      相關報道      |      上海作家網      |      返回專題首頁

    紀念文章

    陳子善:巴金先生的一份談話錄

    2014年11月26日15:30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作者:陳子善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誕辰一百十周年,上海將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為紀念。我不禁想起首次拜訪巴金先生的往事。

      時光飛逝,其實當時的具體情景已經模糊,幸而巴金日記有明確記載。1978年4月29日巴金日記云:(晴)七點后起。上午師大黃成周、陳子善來談魯迅書信注釋事,坐了大半個小時。

      同年5月3日巴金日記又云:(多云)師大魯著注釋組來信。寄還師大魯著注釋組的記錄稿。

      當時我已在上海師大(現華東師大)中文系執教,參加《魯迅全集》書信卷(1934年以后)的注釋工作。雖然現存魯迅致巴金信札只有1936年2月4日談《死魂靈百圖》印刷事的一通,但魯迅晚年通信甚多的黎烈文、孟十還、黃源等,都是巴金友人,而黎、孟兩位去了臺灣,兩岸隔絕,情況不明,所以要向巴金請教。巴金在武康路113號寓所底樓接待我們,三人圍坐小桌談話,老人家有問必答,但他濃重的四川口音不能完全聽懂,我記錄的速度較慢,以至"坐了大半個小時"。

      我很快就把談話記錄整理成文寄給巴金審閱,這就是他四天后日記中所記的收到并即"寄還師大魯著注釋組的記錄稿"。談話錄以《巴金談〈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起草經過及其他》為題,首刊于"上海師大中文系魯迅著作注釋組"1978年6月編印,"供魯迅著作注釋和研究參考"的《魯迅研究資料》,后又發表于同年秋北京《新文學史料》創刊號,列為《訪問五位同志的談話記錄》首篇,末尾還有一個說明:"此記錄經巴金同志本人審定,兩條注釋為巴金同志所加"。

      談話錄首次披露1936年7月在《文學叢報》《文季月刊》等刊發表的由魯迅、巴金、曹禺、吳組緗、張天翼、蕭乾、姚克、黎烈文、胡風、蕭軍、蕭紅、孟十還、黃源等多位作家聯合署名呼吁"救亡圖存"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是黎烈文和巴金共同發起,分別起草,由黎烈文合成,送請魯迅定稿,"很可能經過魯迅的修改"。《宣言》中"一只殘酷的魔手扼住我們的咽喉,一個窒悶的暗夜壓在我們的頭上,一種偉大悲壯的抗戰擺在我們的面前"等句正是巴金"草稿中的原話"。巴金在談話錄中強調黎烈文在《宣言》起草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赴臺的真正原因,以此駁斥長期以來把黎烈文視為"反動文人"的不實之詞。兩年之后,巴金又寫了感人至深的 《懷念烈文》(收入 《隨想錄·探索集》),進一步為好友"揩掉濺在他身上的污泥"。

      有趣的是,我這次才發現,《新文學史料》 發表的談話錄比《魯迅研究資料》所載多出了談論孟十還的一段話和對這段話的一條注釋。這段話如下:

      孟十還抗戰期間在重慶國民黨的一個機關里做事。抗戰勝利以后去臺灣,曾來信說在一家輪船公司里工作,后來就沒有消息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同?《魯迅研究資料》"編后說明"說:收入書中的訪談錄,"我們在選印時曾作了一些刪節",可見編者當時還有所顧慮,刪去了巴金這段話。從這段話也可看出,巴金對孟十還的介紹同樣實事求是。

    巴金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巴金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大師,杰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他的主要作品有《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憩園》、《寒夜》,《隨想錄》等,他曾長期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在長達七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在創作、翻譯、編輯出版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是五四新文學最有影響和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魯迅稱贊他為:“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2003年國務院授予他“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09802號-1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21-54047175